• 動力電池回收的“理想與現實”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04





      作為鋰電池產業的“最后一公里”,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近年來,我國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但仍存在諸多難題。在近日召開的2024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直言,我國電池回收利用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回收利用體系構建亟待完善。“盡管政策層面已實施多項管理舉措,但監管缺乏剛性依據,部分地區回收網點密度較高,資源配置不合理,網點重復建設成本高,存在非規范性運營。產業布局短期過熱,新企業加速進入行業,短期規劃產能提升過快,規范企業回收成本高、效率低、盈利難困境凸顯。”


      理想: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一般而言,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容量衰減至額定容量80%以下時,即可“退役”。這些退役電池可降級用于儲能、備用電源、路燈等場景,最后再拆解回收其中的鋰、鎳、鈷等金屬,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利用。


      “完善且綠色高效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與再利用系統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韋洪蓮介紹,2016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多項政策,明確汽車和電池生產企業的回收責任,確保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和利用,逐步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以及加強電池從設計、生產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截至目前,工信部先后發布5批次、156家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全國累計建設回收服務網點約15000個,2023年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量達22.5萬噸。


      電池回收利用具有經濟價值、環保效益,還能有效緩解我國關鍵資源對外依賴風險,是一座優質“城市礦山”,每回收100克三元動力電池,就可回收12克鎳、5克鈷、1.2克鋰和7克錳。


      隨著鋰電產業出海,其碳足跡管理也對回收利用比例提出要求。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副總經理萬鑫銘指出,動力電池占新能源汽車生產階段碳排放量的50%左右,正極材料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而回收1千克材料可減少7%-10%的碳排放,有助于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中國汽研能源動力事業部副總經理鮑歡歡預計,到2027年,我國磷酸鐵鋰電池退役量將達58.4吉瓦時,三元鋰電池退役量將達60.2吉瓦時,回收利用市場潛力巨大。


      現實:仍面臨諸多難題


      可期的市場前景吸引眾多企業涌入。


      韋洪蓮坦言,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從業企業數量已超過10萬家,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企業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相對較差,通常采用簡單手動拆解,難以實現動力電池高效率、高質量再生利用,無法深度循環,形成產業鏈閉環。“部分企業甚至以次充好,在安全、環保方面存在嚴重風險隱患。”


      “我國動力電池的循環再利用還沒有真正形成規模,絕大多數企業發展集中在布局、搶占市場、開發技術裝備方向。”韋洪蓮指出,電池回收利用行業整體仍呈現“小散亂”的低效模式占主導,規范回收率整體偏低。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目前市場上超過50%的廢舊電池流向非合規企業。由于合規企業在廠房、設備、環保處理等方面投入較高,因而缺乏價格競爭優勢,而“小作坊”成本低,往往采用抬高回收價格的方式獲取資源,這就導致正規電池回收企業產能“吃不飽”、盈利狀況堪憂,“小作坊”遍地開花、粗放經營埋下安全隱憂。


      此外,隨著電池包技術快速升級,也給拆解帶來難題。業內人士坦言,市場上銷售的動力電池組型號多、結構復雜,導致企業梯次利用拆解能力不足,特別是帶膠電池、刀片電池拆解難度大。動力電池再生利用發展較快,且主流工藝較成熟,但對電池中鋰、錳等有價金屬的分離提純和再生利用率較低,工藝技術創新度低,導致回收利用率較低。


      未來:數字技術驅動規范回收


      確保廢舊動力電池規范回收,強化監管是關鍵。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新修訂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對企業綜合利用能力、資源回收率、溯源管理、節能評估等提出更高要求。


      鮑歡歡建議,加強相關責任主體的履責約束力度,進一步細化企業規模、能力要求。建立區域回收中心,對動力電池進行集中回收,有效盤活現有回收服務網點資源,推進區域規模效應。上下游產業鏈配合,充分利用不同環節的優勢,減少行業信息差,提升廢舊電池利用經濟價值。


      “針對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鏈各環節信息流不暢通,存在大量中間環節,梯次利用場景開發不足問題。”源理科技CEO胡穎認為,要構建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臺,打造供需高效匹配機制,實現產業鏈企業、產業服務企業的互聯共享、高效協同、融合發展。


      電池回收企業要持續進行技術攻關與創新。業內人士指出,要鼓勵企業盡量統一電池類型和規格標準,從源頭支持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通過智能柔性拆解技術、智能化除膠等技術解決電池多品種小批量的拆解難題,通過快速檢測分選、配組與安全管控技術解決梯次利用難題。基于社會價值和環保價值,建議有關部門以專項支持、基金、政策補貼等方式,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性。積極探索并推廣新的商業模式,支持搭建規范化、透明化、共享化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及交易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多層級回收渠道建設,提高企業盈利能力。(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