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是邁向制造強國的關鍵一步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06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接近90%,因此,減少不必要的物流環節和成本支出,將有力增強制造業發展動能,促進轉型升級。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了五方面重點任務,包括深化物流領域重大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健全國家物流樞紐與通道網絡、加強創新驅動和提質增效、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力度等,共20條內容、110多個具體政策點。可以看出這是一項旨在通過優化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以促進經濟高效運轉、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政策舉措。


      物流成本作為影響制造業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其水平近年來總體保持下降態勢。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也就是說,我們每創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費用,從18元下降到14.4元。


      物流成本對于經濟運行和產業鏈穩定性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過高的物流成本不僅拉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抬高了商品的市場價格,壓縮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和市場的活力。從全球視角看,制造業競爭力的強弱,往往與其物流成本的高低息息相關。較低的物流成本意味著更短的生產周期、更高的市場響應速度和更強的產品定價能力。


      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正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人工成本上升、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以及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效率,已經成為擺在制造企業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而物流成本,正是制造業競爭力提升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隱形成本”。


      此次,《行動方案》在多個方面展示了改革創新的思維,試圖通過一系列政策手段解決高物流成本背后的結構性問題,亮點在于改革與創新并行。


      比如,方案提出要大力提升交通運輸設施的互聯互通,尤其是在鐵路、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入。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打破現有的物流瓶頸,還能推動城鄉和區域之間的物流流通,減少因地區差異造成的運輸時間延誤與成本增加。尤其是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核心區域,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將大大提升物流網絡的效率,為企業提供更加快速的運輸服務。


      《行動方案》強調,通過推動智慧物流技術的普及,促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智能化調度、無人倉儲、實時監控等技術手段將顯著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空駛率和浪費。數字化物流平臺也能有效實現信息流和貨物流的同步,提升整體供應鏈效率,進一步降低制造業在物流環節的冗余成本。


      隨著“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的崛起,供應鏈協同成為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徑。《行動方案》鼓勵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推動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通過發展共享倉儲、倉配一體化等方式,制造企業可以減少單獨建設倉儲設施的成本,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此外,《行動方案》還提出要推動“集約化”運輸,即通過集中配送和大宗貨物的集裝運輸來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環節中的分散性帶來的不必要費用。


      《行動方案》還明確提出,在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物流企業更多的支持,特別是在技術創新、綠色物流等領域的優惠政策。與此同時,還要求加快物流行業標準化建設,推動行業協同合作,降低不同物流企業和行業間的運營壁壘和協調成本。標準化的推進有助于提升行業整體效率,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和流程不統一所帶來的額外開支。


      《行動方案》的出臺,無疑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支持。通過降低物流成本,不僅能減輕企業負擔、提升市場競爭力,還能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步實施和技術的持續進步,我國的物流體系將更加高效、智能和綠色,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