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健康產業進入細分市場快車道——2024企業家博鰲論壇觀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14





      隨著全球健康趨勢的推動,消費者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


      近日,2024企業家博鰲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與會人士認為,大健康正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領域贏得機遇進入產業細分市場發展快車道。同時,大健康產業發展也仍面臨不少挑戰,需加快科技創新和服務改革,加速推動大健康“未來項目”觸手可及。


      大健康產業醞釀新機遇


      大健康產業是與民生密切關聯的重要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除傳統醫療醫藥以外,該產業涉及養老、保健、營養、健身、心理、護理、美容、防疫等眾多領域,其產業鏈涵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覆蓋范圍廣、延伸鏈路長。


      健康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一方面,《2024年華夏大健康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全球醫藥產業規模在過去五年間從1.3萬億美元增長至1.5萬億美元,預計將以5.8%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麥肯錫咨詢公司分析,到2028年中國創新藥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另一方面,新的人口環境和發展趨勢正在催生新的賽道。


      人口老齡化對“適老化”健康產業的需求快速增長。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原一級巡視員李泰然表示,老齡化意味著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慢病化,必須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老年人口的增加涉及老年助餐服務、居家助老服務、老年健康服務、養老照護服務、老年文體服務以及農村養老服務等。老齡、半失能失智護理和臨終關懷等也在成為剛需。這些需求將推動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抗衰老產業、養老金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促使大健康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特色。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認為,生命健康成為民眾最大福祉,過去強調的應對疾病也轉而開始變成了如何照護健康。未來,各年齡段人群對康養養生、休閑旅游、健康食品、新藥研發、互聯網醫療、舒適化體驗、中醫藥治未病乃至社區便民服務等關聯健康項目將提出新的、個性化要求。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健康保健與養生意識提升,為大健康產品提供了新機遇。


      與會人士提到,以需求為牽引,未來健康產業潛力巨大,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與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產業相互輝映。


      創新助力未來健康產業加速成型


      當前,生命健康技術的跨界創新以及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深度應用,為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民覆蓋帶來了新的契機。


      其中,生物技術為新藥研發和治療方法創新提供機遇,基因工程技術使基因治療、精準醫學成為可能,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為健康預警、疾病咨詢、慢病管理、用藥安全以及臨床決策提供全方位幫助。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人們的個性化治療、健康狀況監測、生命健康管理以及生活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談到,通過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生命科學、營養研究、物聯網等應用,企業形成了從“一棵草到一頭牛到一杯奶到一塊酪”的創新鏈路。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利用新開發的5G遠程機器人實施手術,通過計算機、機械臂的賦能,讓一些復雜的手術簡單下來,也讓更多的醫生掌握做微創手術的技巧。微醫集團使用AI醫生進行健康管理,在天津市服務350多萬重點人群。而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也助推京東健康在北京實現18分鐘把藥品送到患者手里,經過大模型優化診前病史采集,讓患者就醫過程變得更智能化和簡單化。


      “靠抄襲概念、模仿別人沒有未來。”錦波生物董事長楊霞認為,公司正是依托科技創新,解決了我國膠原蛋白領域高端注射劑卡脖子的問題,才得以弱變強并形成新賽道、新增量。


      從疾病治療到健康管理,創新技術和服務,不僅能夠優化健康管理方式,幫助人們實現健康數據的實時監測和預警,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還能夠綜合賦能民生、醫療、康養、文旅、交通等各領域,培育出新的業務拓展點、經濟增長點和產業發力點等,其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也讓大健康產業不斷重塑其價值生態系統。


      “補鏈”“強企”迎接發展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日益健全、人們對美好生活新的需求不斷涌現的背景下,未來健康產業發展仍面臨系統謀劃不足、人才質量和結構不匹配、投資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如何針對不同領域、不同人群做好健康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些與會嘉賓建議,加強未來健康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專項規劃,明確工作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出臺政策,解決好產業起步階段因為創新滯緩、融資困難、產能不足、需求乏力而引發的“幼小化”問題。


      “數字化轉型全方位賦能未來健康產業發展,需解決數字技術的可靠性、便利性、精準性以及質量和成本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等認為,應加快建立“醫教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體系,完善前沿技術進入臨床應用的有效轉化機制,同時更好發揮健康產業及關聯產業的數據價值,在健康大數據分析預測、健康大模型應用、健康風險評估和疾病趨勢預測、基于健康大數據的醫藥產品研發、醫療資源合理利用與調配等領域進行價值創新。


      中國老齡產業協會華齡健康科技研究院專家化凱等表示,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促進科技創新與大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應創新發展老齡金融,率先在老齡人群中開展科技支撐的養老互助險業務。此外,要鼓勵多元參與,集聚產業資源,打造具有綜合優勢的高技術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促進產業鏈延伸和上下游整合,逐步建立特色產業集群。(記者 陳凱姿 吳茂輝)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