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系統向多元智能實時平衡轉變 電氣設備制造創新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26





      核心閱讀


      電網升級改造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至關重要。在從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轉型的過程中,智能調度自動化、分布式能源接入、需求側響應等面臨更高要求,需要更多設備制造商參與并不斷創新探索。


      近日召開的第三十一屆中國國際電力設備及技術展覽會精彩紛呈,多項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創新升級成果亮相。其中既有覆蓋“源網荷儲”全場景的解決方案與產品,也有攜手生態圈伙伴共研、共創的最新實踐。


      當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戰略目標。在這一進程中,電網升級改造至關重要。但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電網升級之路存在諸多專業挑戰和實際操作的難度。在從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轉型的過程中,智能調度自動化、分布式能源接入、需求側響應等面臨更高要求,需要更多設備制造商參與并不斷創新探索。


      在業內看來,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對電氣設備企業提出安全、經濟、智能、低碳等多維挑戰,覆蓋全方位、全流程的創新型解決方案將在“源網荷儲”互動與協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助力高效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源網荷儲”多元智能互動是方向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目標實現充滿挑戰。在電源側,“風光”等新能源展現出顯著的不確定性和較低的出力可控性;在負荷側,電力用戶正從單純的電能消費者,轉變為集消費與生產于一體的產消者;在電網側,調控運行模式正從傳統的“源隨荷動”平衡方式,轉向“源網荷儲”多元智能互動的實時平衡模式,這不僅預示著電網整體結構發生變革,也將顯著增加電網管理與運行的復雜性和難度。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的電力系統由“源隨荷動”轉向“源荷互動”,是電力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轉變是實現特定時間段內高效利用綠色能源的關鍵,而非一味堅持原有的用電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源網荷儲”等項目的成本優勢目前尚未充分顯現。“這表明為促進此類項目的廣泛普及與深入發展,還需在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上付出更多努力,以推動電力系統更加經濟高效。”


      據了解,在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過程中,間歇性能源的集成、電網的靈活性、電力電子設備的應用、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跨學科技術的整合等,均需要政府、電網企業、設備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等多方合作,并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以大量電力電子設備為例,在提高電能轉換效率和電網調控能力的同時,也帶來設備可靠性和電網穩定性的新挑戰。


      “技術層面的難題是必須攻克的難關。”彭澎說,目前“風光”發電的波動性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障礙,主要依靠電化學儲能來解決。“但近期電化學儲能領域接連發生的爆炸事故,以及成本等問題的凸顯,表明技術亟需創新和改進。”


      電力與算力、數力、智力深度融合


      目前的“源網荷儲”多元智能互動模式對電力設備技術提出更嚴苛的要求,即電力設備必須具備更高的智能水平,能夠實時監測并對“源網荷儲”各層面的變化做出響應,而這需要電力技術向“全過程數字化”轉變,即電力系統的運行與信息技術、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緊密結合,提高電力系統的效率、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


      “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特別需要加強信息化管理力度。傳統電網在電表之后對用戶的用電細節了解有限,僅能統計到總用電量,而無法深入洞察用戶的用電行為。”彭澎表示,相比之下,新型電力系統則要求對用戶的用電習慣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管理,以便實現電力供應與需求響應的高效性和靈活性。“因此,提升系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增進用戶對新型電力系統的信任和接受度,也起到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的作用。”


      國網能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旭斌也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為實現新型電力系統的高標準建設,需要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實現精準銜接、有序互通和高效協同,加快構建一個循環暢通、自主可控、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鏈。


      “有序互通,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機制,實現資源的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高效協同,需要推動產業鏈各主體之間的深度合作,通過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提高整體產業鏈的運行效率。”王旭斌指出,電力與算力、數力、智力的深度融合,能有效優化電力系統的能量流、業務流和價值流。


      設備商深度參與新型電力系統構建


      伴隨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設備制造商的作用日益凸顯。業內普遍認為,從產品設計、制造、安裝、運營到維護和升級,設備制造商應當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長期穩定運行。


      “新型電力系統是信息網絡與物理網絡的高度融合,形成一個緊密的信息物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智能終端所需采集的數據變得更多樣化和小型化,數據總量也在急劇增加。”華南理工大學電力經濟與電力市場研究所所長陳皓勇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得益于智能傳感技術、電力物聯網技術以及廣域測量系統的發展,我們能收集到反映這一大規模、復雜且高維電力系統實時動態的龐大數據集。雖然狀態監測可以通過傳感器網絡實現,但每個傳感節點的能力受限,因此需要在監測區域廣泛部署傳感節點,并通過信息融合技術來整合數據。”


      在能源體系重構過程中,搭載創新技術的智能中低壓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創新型電力生態的打造,均扮演著關鍵角色。王旭斌認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現代產業鏈,加快培育電力新質生產力,應以產業鏈為核心布局創新鏈,聚焦重大工程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通過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增強創新成果供給,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持力度,從而提高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記者 蘇南)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