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功能的一體兩面,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今年以來,我國投融資相協調市場建設邁出關鍵一步,從實現量的總體平衡、實現質的持續提升、實現權責的有效制衡三方面,進一步打牢投融資協調發展基礎。
打通堵點 多措并舉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在投資和融資之間找到平衡點,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關鍵是實現量的總體平衡。因而,分類施策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痛點,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從而進一步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成為今年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的重要一筆。
今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隨后,多項相關舉措陸續出臺,“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持續完善,資本市場“長錢”資金池也不斷充實。
9月,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著眼于“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的總體目標,落實三方面主要舉措:一是建設培育鼓勵長期投資的資本市場生態;二是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穩健發展;三是著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
10月,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正式啟用,有望進一步吸引中長期資金,提升市場風險偏好。
“今年以來,相關舉措的政策效果初步顯現。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有助于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為市場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加強中長期資金入市,較好地協調了資本市場的投資和融資功能,優化資源配置,使資金更高效地流向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項目,提高整體市場效率。同時也減少了市場波動,有助于增強資本市場的穩定性。
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 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實現資本市場“質的持續提升”的重要抓手。2024年以來,證監會先后出臺“支持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政策措施,支持優質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
在“并購六條”發布即將滿三個月之際,中國企業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進行并購布局的活力進一步激發,并購預案數量、規模均明顯上漲,涉及行業多為電子、醫藥等科技創新領域。中國企業向新質生產力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統計,今年1至11月,中國企業合計披露6653筆并購預案交易,同比上升17.38%;其中披露金額的有4886筆,合計金額為2560.35億美元,同比上升40.01%。從行業來看,電子信息、醫療健康等領域并購交易數量和規模占比均位居各行業前列。
同時,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進展,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月15日,為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關注自身投資價值,切實提升投資者回報,證監會制定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隨后的12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
與此同時,證券交易所開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專項行動倡議,A股上市公司紛紛響應,制定并披露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并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優化公司治理,提高投資者回報。
此外,今年以來持續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同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在增量和存量上實現對資本市場質的提升。
3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提出8項政策舉措,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包括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等。
“應退盡退”的政策導向也進一步明確。新“國九條”提出,加大退市監管力度,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今年4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逐步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
“監管機構圍繞‘1+N’政策體系,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投資者保護、強化監管、壯大長期投資力量等方面持續發力,資本市場生態得到了顯著優化。”星石投資副總經理方磊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有助于提升資本市場效率,讓優秀企業獲得資金謀求發展的同時,投資者也能更加便捷地進行資產配置謀求合理收益。
“健全的資本市場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通過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支持企業創新和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田利輝表示。
強化立體化追責 實現權責有效制衡
依法從嚴從重懲處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實現權責制衡,是維護資本市場秩序、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的重要保障。近年來,證監會加快構建綜合懲防體系,開展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專項行動,強化立體化追責。
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草案)》。會議強調,發揮好中介機構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防止中介機構與發行人不當利益捆綁,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此前的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意見》明確提出,要嚴肅懲治欺詐發行股票債券行為,嚴厲打擊系統性造假和配合造假,并提出要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督促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加強執業質量控制。
行政處罰是立體化追責的一環,刑事追責和民事賠償也是立體化追責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證監會查辦相關案件658件,罰沒款金額11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特別是嚴肅查處了恒大地產、中核鈦白等一些重要案件,形成有力震懾。
在方磊看來,未來資本市場建設將繼續從投融資雙側發力,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持續完善資本市場法律法規,優化信息披露機制,保證投資者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得行業信息和公司信息。二是加強監管機構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力度,打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堅定有力地維護資本市場投資端的公平公正。三是由監管部門對市場波動情況進行更為密切的跟蹤關注,在市場出現非理性波動或負向循環的時候出臺相應政策或創新型金融工具,穩定市場信心。四是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標的出清,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田利輝表示,為破除信息不對稱、融資成本高、投資優質產品少和市場流動性不足等當前制約投融資兩端協調發展的梗阻,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創新,及時修訂和完善監管政策,確保政策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記者 羅逸姝)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