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擴圍工作迎來新進展。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鋼鐵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鋼鐵行業》意見的通知,以規范鋼鐵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工作。
當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電力行業,行業類型單一,交易規模有限。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鋼鐵行業的納入將顯著增加全國碳市場的覆蓋排放量,擴大市場規模,減少同質化,提高市場活躍度,從而增強碳市場的價格信息發現功能,也將使全國碳市場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激發綠色低碳轉型活力
據了解,鋼鐵行業作為全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年排放量約18億噸,大約是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的約50億噸排放量的1/3。
中國歐盟商會碳市場工作組副主席靳博陽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鋼鐵、水泥、電解鋁新增的三個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約1500家,其中鋼鐵企業約占1/4。隨著鋼鐵行業的納入,碳市場的交易主體將更加多元化,這將促成配額在不同行業的控排企業中流轉,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也使得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更加完善。
對于鋼鐵企業而言,納入全國碳市場是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契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馮相昭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碳市場是驅動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引擎,納入全國碳市場將加速鋼鐵行業的綠色轉型與產品結構調整,將有效激勵我國的鋼鐵行業采用更高效的能源使用技術、開發和使用清潔能源、改進生產過程等,推動傳統技術、工藝向低碳冶金等變革性技術轉變,以實現碳減排和適應碳市場的目標要求。"
同時,鋼鐵行業作為眾多下游行業的基礎原材料供應商,其納入碳市場也有助于推動整個供應鏈的低碳化轉型。"下游行業在選擇供應商時將更加傾向于選擇低碳、環保的鋼鐵產品,從而形成良性的低碳供應鏈生態。這也有助于國內鋼鐵企業通過內部碳交易機制來管理和降低碳成本,從而減輕歐美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產品碳足跡標準等綠色貿易壁壘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馮相昭表示。
入"市"能力有待提升
機遇往往伴隨挑戰。短期來看,成本的提升將給鋼鐵企業帶來不小壓力。馮相昭表示,鋼鐵企業將可能面臨購買碳排放配額的額外費用,優化生產工藝、提高能效、改善用能結構和物流體系以降低碳排放的費用,履約成本增加也勢必將推高企業生產運行成本。
與此同時,作為新納入行業,鋼鐵企業在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方面也面臨諸多挑戰。靳博陽表示,鋼鐵企業將面臨配額履約的考驗,需要加強碳盤查碳管理體系建設。很多鋼鐵企業由于對被納入碳市場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相關能力建設還比較滯后。在配額分配方案正式出臺后,我們將可以看出鋼鐵企業面臨的減排壓力,部分鋼企有可能會面臨生產成本增加的情況。但對于一些在綠色減排領域走的比較靠前的鋼鐵企業,可通過賣出盈余的碳配額獲得收益,補貼自身綠色鋼鐵產品的環境溢價。
此外,與火電行業有所不同,鋼鐵行業涉及多個工序和能源種類。馮相昭表示,各環節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增加了數據監測和報告的難度。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碳配額也是一大挑戰,不同的分配方式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同時,由于鋼鐵產能大省均不在試點碳市場地區,相對而言,大部分鋼鐵企業缺乏碳交易實操經驗,需要加強能力建設。
積極轉型探索新模式
面臨低碳趨勢與強制碳市場的約束,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鋼鐵企業應采取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積極參與碳交易等策略來應對挑戰,還可利用碳市場工具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減排效率以及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等方式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靳博陽看來,鋼鐵企業內部需要提高認識、凝聚共識,把碳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來抓。成立專門的碳管理單位,負責監測、分析、報送企業碳排放、碳足跡數據,并據此制定企業節能降碳規劃。加強碳管理能力建設,培養和儲備熟悉碳市場政策、交易規則和碳資產管理的專業人才。
馮相昭建議,鋼鐵企業需要加大在低碳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開發低碳產品,通過產品差異化策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提升生產效率;通過產業鏈的整體優化,實現碳排放的系統性降低。"此外,通過碳市場的交易機制,未來企業可以在不同項目之間靈活調配碳排放資源,實現成本最小化;利用碳市場提供的金融工具,如碳債券、碳基金等,為企業的低碳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鋼鐵企業之外,還需要政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眾多相關方的共同努力。馮相昭表示,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優化配額分配方法、加強監管和支持、推動技術創新、參與碳交易、探索新商業模式等多方面的措施,助力實現鋼鐵行業的平穩過渡和綠色轉型。
靳博陽表示,對于交易所來講,還需做好前期準備和用戶培訓工作,幫助新納管企業盡快熟悉碳市場的注冊、履約、交易等機制。主管部門則需及時關注鋼鐵企業納入碳市場后的問題和痛點,根據碳市場運行情況適時調整政策,在確保配額合理發放的基礎上,避免造成企業履約成本過快增長。(記者 林水靜)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