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全球市場復蘇趨勢和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帶動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全年行業增加值增速將維持在10%~13%區間,營收增速5%以上。展望2025年,全球政治經濟風險挑戰持續攀升,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還需持續加快產品結構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程,不斷提高創新效能,著力打造協同發展產業生態,保障產業“十四五”順利收官,為開啟“十五五”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奠定堅實基礎。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持續快速增長
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溫和復蘇,新技術新賽道有望繼續引領新增長點。
全球人民在“宅經濟”期間購入的設備逐漸進入換機周期,2023年下半年以來消費電子市場穩步復蘇。據Canalys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工作站總出貨量6640萬臺,同比增長1.3%。伴隨消費電子市場回暖,人工智能技術在終端應用落地進程提速,2024年下半年,各主要手機、計算機品牌發布新品均搭載AI大模型技術,AI技術的應用落地也在不斷推動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創新發展。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熱點帶動下,元器件市場呈現積極趨勢。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預計將達到5883.64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13.1%。
展望2025年,歐美通脹有所緩解,但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局部地區沖突持續升級,極端天氣及其他自然災害頻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報告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調降至3.2%。盡管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較強,產業對于新科技增長點的預期仍然樂觀。Gartner發布的《2025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認為,人工智能、空間計算、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預計將有更多生產、生活應用場景加快落地,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和增長點。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恢復高速增長,新質生產力培育穩步推進。
2024年,國家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效力逐漸顯現,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半導體、能源電子、高端元器件等成為各省市攻關關鍵共性技術的重點領域和支撐賦能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在全球市場回暖與政策紅利的帶動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恢復持續快速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10月,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6%,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速6.8個百分點,增速居41個工業門類第二;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萬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較去年同期高10.1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工業營收增速5.3個百分點,即將連續12年居工業門類第一。《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政策發布以來,企業改造傳統產線、擴產高端產品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在助推整機市場進一步回暖的同時,帶動元器件產量高速增長。1-10月,我國集成電路累計產量3530億塊,同比增長24.8%;光電子器件累計產量1.47萬億只,同比增長15.2%。
展望2025年,我國進入“十四五”收官之年,在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強勁推動下,電子信息制造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隨著新技術、新熱點的加速涌現,電子信息制造業作為新質生產力核心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將愈加明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帶動產業鏈向更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培育新質生產力貢獻重要力量。預計2025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將處于5%~8%區間。
新興國家市場需求快速走強,“中國制造”將加速走向“全球南方”。
東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國家市場在疫情后經濟復蘇勢頭較好,消費電子產品銷售實現快速增長。國內品牌企業把新興國家市場開拓作為“中國制造”電子產品“走出去”的戰略重點,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電視方面,海信、TCL等電視品牌企業在新興市場的出貨規模連續大幅增長。據TCL電子業績披露,第三季度TCL電視在拉美及中東非市場的出貨量分別同比增長12.1%及22.7%。手機方面,據Canalys數據,第三季度,拉美智能手機市場的總出貨量達到3510萬臺,同比增長10%,僅次于歷史最高紀錄,其中,中國品牌占據超過48%的份額。傳音手機延續“非洲手機之王”之余,在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也分別占據市場前五。此外,我國智能掃地機器人等智能家電廣受海外市場青睞。
展望2025年,東南亞、拉美和中東非等新興國家和地區為我國電子企業出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東盟等新興市場對我國電子中間品進出口的快速增長也將為相關產業鏈提供全球化便利條件。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加速崛起,在金磚國家合作、“77國集團和中國”等國際機制的推動下,我國電子品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增強,并不斷助力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和消費者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
全球電子企業合并購熱潮再起,產業發展格局醞釀新變化。
全球電子行業在復蘇中進入秩序重塑機遇期,頭部企業和新一輪技術創新中搶占先機的企業為鞏固品牌地位與產業鏈掌控力,掀起新一輪投資并購熱潮,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熱點引發多起電子信息相關的科技企業合并購。全球EDA巨頭新思科技以350億美元收購工業軟件企業Ansys;日本半導體巨頭瑞薩電子以約59.1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子產品設計企業Altium;IBM以64億美元收購多云和基礎設施自動化公司HashiCorp。隨著新“國九條”“科創板八條”等政策相繼發布,我國投資并購活躍度也在持續升溫,2024年9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2024年,TCL科技收購LG廣州8.5代線液晶面板廠;華大九天收購阿卡思微電子近50%股權;長電科技收購先進閃存封測企業晟碟半導體;華潤集團通過股權收購成為長電科技控股股東;思瑞浦收購電池芯片企業創芯微。企業合并購正加快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整合步伐,為提升我國企業競爭力提供支撐。
展望2025年,伴隨著全球市場逐漸恢復,合并購熱潮將持續推進。伴隨信息技術迭代創新推動產業變革加快發展,我國電子企業合并購將主要圍繞新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整合開展。同時,行業領先企業也將通過收購小型企業增強市場集中度和競爭力,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競爭態勢將迎來新格局。
緊抓市場機遇積極培育新增長點
加速電子產品轉型升級,著力培育壯大新增長點。
緊抓市場回暖機遇,加快推動消費電子產品創新升級。進一步推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落實落細,加快推動智能家電、智能可穿戴、新能源汽車等消費電子產品“以舊換新”,培育壯大折疊屏手機、AI PC、虛擬現實頭顯、服務機器人等創新產品,提升消費者應用體驗。加快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流程中的推廣和應用,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不斷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持續推進基礎性、前瞻性技術創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堅持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通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科研成果轉化、商業試點應用、用戶需求反饋迭代等直通循環渠道,強化“產、學、研、用”為一體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激勵,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創新引領效應,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中心共建創新中心,帶動國內產業鏈創新鏈發展壯大。
優化產業要素供給保障,打造協同發展生態體系。
推動產業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不斷強化資本、人才等要素支撐效能,研究推動產教融合、產科融合、產融結合。進一步豐富金融對電子信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支持手段,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強化金融科技賦能,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努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指導金融機構提升產業投資辨識度,避免中低端產能低水平重復建設,著力加強高端元器件等關鍵領域和醫療電子、工業電子等新興領域投資力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加強企業“走出去”支持保障,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
加快拓展與全球南方國家合作和經貿互聯,鼓勵企業加強“一帶一路”新興市場開拓。加強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深度參與電子信息領域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的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協助企業對接相關專業咨詢機構,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合規化法務支持。優化通關、出入境等服務,進一步完善國際物流,加強與歐洲、東南亞等地區各國使館及相關機構聯系溝通,為人員往返簽證、貨物進出等提供便利。(賽迪智庫電子信息制造業形勢分析課題組)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