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型氣田,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1000億立方米,新發現10個億噸級油田、19個千億方級氣田--自然資源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成果日前集中發布。同時,我國深層煤層氣勘探開發進入"快車道",探明地質儲量突破5000億立方米。三門峽盆地實現油氣調查新突破,對全國中小盆地油氣勘查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全國油氣勘探開發投入大幅增加,年均投資規模高達3543億元,比"十三五"年均投資規模增長約36%,比歷史投資高峰的"十二五"年均投資規模增長約14%。今年"七年增儲上產行動計劃即將收官,油氣勘探開發下一步如何安排布局
增量"箭頭向上"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自"七年增儲上產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石油行業不斷增加投入,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且成效顯著。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以及其他石油企業用實際行動交出亮眼"成績單"。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日前發布消息稱,2024年大慶油田松遼盆地和川渝探區天然氣產量突破60億立方米,同比增產1.55億立方米。實現連續14年穩定增長,創歷史新高。長慶油田則連續5年刷新國內油氣田產量當量紀錄。中國石油大慶油田開發事業部黨總支書記趙云飛表示,2025年大慶油田將實施氣田"挖潛擴容"行動,在上產格局優化上實現新突破。中國石化2024年通過十大油氣勘探發現成果,助力增儲上產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在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方面,中國海油近五年共實施勘探開發一體化項目37個,轉化可采儲量超億噸,平均縮短建產周期1年,實現降本約9億元,驅動增儲上產和精益管理駛上"快車道"。
"此前正逢中國油氣需求快速增長,國內石油產量連續3年下降且天然氣產量增速落后于消費增速,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七年增儲上產行動計劃'應運而生。計劃實施以來,石油產量重回2億噸,天然氣產量連續7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不論陸上還是海上,不論常規還是非常規,油氣勘探都有很多突破,為進一步實現油氣產量增長夯實了資源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郭焦鋒說。
增產步伐持續
郭焦鋒表示,"七年增儲上產行動計劃"增強了國內油氣產量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但未來油氣消費仍將有望保持增長,對外依存度依然保持高位,增產步伐還將穩步持續。
數據顯示,2018-2023年,我國原油消費從6.35億噸增至7.69億噸,增幅21%;原油進口從4.62億噸增至5.64億噸,增幅22%;對外依存度從72.76%升至73.34%。同期,天然氣消費從2839億立方米增至4048億立方米,增幅43%;天然氣進口從1213億立方米增至1592億立方米,增幅31%;對外依存度保持在40%左右。"短期內仍有必要繼續增產油氣,降低油氣對外依存度依然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發力的重點方向。"郭焦鋒說。
能源戰略學者馮保國指出,能源轉型雖然促進了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但并未減少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總量。即使考慮未來能源轉型加速,石油和天然氣作為燃料的使用量和占比將下降,但其作為現代化工原料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
馮保國表示,當前國內油氣產量不能充分滿足預測的"底線"需求,特別是石油還有比較大的供給缺口。"未來,我國仍然需要在增產上下足功夫。"
加大攻關力度
郭焦鋒表示,不論是資源潛力還是技術實力,國內油氣都具備增產上產實力。
從資源來看,國家能源局在2024年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上提出油氣產量繼續提升四大攻堅領域,即萬米級深地、千米級深水、非常規資源和老油氣田的高效開發這"兩深一非一老"四個潛力領域。
比如,在塔里木盆地探明落實了富滿、順北等超億噸深層大油氣田和庫車大北千億方氣田;形成新疆吉木薩爾、長慶慶城、勝利濟陽、大慶古龍等多個億噸以上陸相頁巖油區,在鄂爾多斯盆地發現3個千億方深部煤層氣田等。同時,關鍵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工程裝備取得重大進展,有力支撐增儲上產。
"但也要看到,隨著勘探開發不斷推進,油氣資源品質下降加大了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難度,油氣地質認識的局限和關鍵技術的瓶頸仍然束縛著資源勘探發現和產能建設。"郭焦鋒說。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要深化改革,不斷完善有關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健全完善油氣創新平臺體系,發揮主要石油企業科技攻關主力軍的作用,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制約增儲上產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油氣科技攻關,專注單項技術,掌握"獨門絕技"。持續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持續降低國產油氣增儲上產成本。(記者 渠沛然)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