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奶牛產業紓困支持一體化發展
從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看奶業振興與乳企發展新機遇
“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落實滅菌乳國家標準,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作出部署,標志著奶業振興進入“政策紓困﹢全鏈升級”雙輪驅動新階段。
“中央一號文件對中國未來奶牛養殖及乳品產業帶來三大深遠影響。一是打破過去上下游單一供應關系,允許牧場自建加工,提升其原奶議價能力,并從側面推進乳品市場多元化,進而降低乳品價格,推動乳品消費進一步普及;二是從產業組織模式上,重塑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推進十幾年前大家普遍認可的'種養結合、適度規模'生產組織模式,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從而大大降低養殖成本;三是從土地政策根本制度上去解決產權等問題帶來的養殖風險和高成本。”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在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采訪時說。
奶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不僅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國民健康水平,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出奶業發展的積極信號。作為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正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管理優化,持續協同產業鏈力量,為推動我國從奶業大國向奶業強國不斷邁進貢獻力量。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奶牛存欄量同比減少4.5%;原奶產量4079萬噸,同比下降2.8%,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進口各類乳制品共計276.8萬噸,同比下降9.5%。
在此背景下,“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首次被明確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業內人士認為,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紓困”,旨在通過政策扶持穩定產能,避免行業硬著陸。
“近幾年,由于各地推進農牧業振興,大力發展養殖、加工,造成總供給過快增長,引發供求矛盾突出,土地、水、牛等資源浪費,導致奶業過剩問題。養殖及工業產能需要依靠國家統籌規劃,防止產能過剩。”宋亮認為,如今,中國奶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節點,或者說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過去“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需要轉變為精細化發展模式。
從政策導向來看,國家對奶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在持續提升。從2017年的“全面振興奶業”,到2025年要實現奶業全面振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一系列政策為奶業發展保駕護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如加強優質飼草料生產體系建設,提高飼料自給率,降低養殖成本等。
“'奶業振興,飼草先行',在奶業產業鏈中,優質飼草是保障食品安全、實現養殖業降本增效的關鍵環節。”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伊利集團構建了“從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塊酪”的全方位創新鏈路,攜手產業鏈合作伙伴走出一條提質、降本、增效的新路子,不斷提升中國奶業的整體競爭力。
在業內專家看來,除了穩定奶牛基礎產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奶業政策還有一個亮眼變化,即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旨在解決上下游產業銜接矛盾,推進新型精細化家庭養殖為主,從而帶動農牧業振興。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將從根本上轉變中國牧業整體養殖方向和模式,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幫助國內奶牛養殖業未來在國際上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宋亮說。
一體化發展模式不僅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乳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前,很多乳企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形成穩定奶源與加工協同效應。在伊利集團的幫助下,山東綠草源牧場就嘗到了“種養一體化”的甜頭。該牧場場長高冠俊掰著指頭算了算說:“我自己種飼料后,一年多掙了100多萬元。”如今綠草源牧場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53.3公頃。
奶牛種質是中國奶業的“芯片”,對奶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核心影響。“多年來,伊利集團積極整合資源、優化布局,通過種質科研、轉化應用、專業培訓、現場服務和政策引領等方式,幫助牧場改良增產。”據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目前,該企業已幫助全國牧場累計繁育良種奶牛360多萬頭,有效提升牧場經營者的經營發展動力。
“在配套設施完善的情況下,以家庭為單位的種養結合可以實現邊際成本最低化。”宋亮認為,未來中國奶牛養殖業要走一條多種規模并存、各自發揮優勢之路。(記者 徐建華)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