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全球貿易動態2025年6月刊》報告,主題聚焦可持續海洋經濟,指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面臨著巨大潛力和突出風險。
海洋經濟包括漁業、船舶制造、港口服務、海上旅游和海洋高科技產業等。報告指出,海洋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全球經濟增長,1995年—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1.9倍,海洋經濟增長2.5倍,增長速度高出30%。海洋經濟市場規模龐大,發展空間廣闊,2023年,全球海洋貿易額達2.2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約7%,其中服務貿易額達到1.3萬億美元,商品貿易額達到9000億美元。
報告指出,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的主導作用和依賴態勢明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87%的出口來自海洋服務。報告還指出,新興市場發展海洋經濟的潛力巨大,海藻、可替代塑料、海洋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等新興海洋產品需求增長迅速,海洋創新產品正在帶動新興“藍色產業”崛起。
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保障就業與生計具有突出意義。報告指出,海洋經濟支持數億人就業,全球約6億人的生計與海洋經濟有關,超過1億個就業崗位直接依賴海洋相關行業,尤其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其中,重點行業就業密集,漁業、水產養殖、旅游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小規模漁民和沿海社區可通過可持續發展方式獲得長期生計支持。
海洋經濟對于食品與資源保障潛力巨大。可持續水產養殖可以填補野生魚類供應缺口。2022年,水產養殖產量達9400萬噸,首次超過野生捕撈,預計未來人類消費的水產品將有超過60%來自人工養殖。此外,海洋食品富含蛋白質,是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替代蛋白來源,水產資源可緩解陸地農業壓力,尤其對非洲國家與太平洋島國有重要意義。
報告指出,海洋經濟發展在氣候與環境應對上有巨大潛力。海洋碳匯與“藍碳”交易市場潛力大,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海洋生態系統具備強大碳匯功能,有望納入碳市場和氣候融資機制。綠色航運與港口現代化能推動碳減排,新型低碳燃料、綠色港口、智能航運系統將成為新增長點,國際海事組織設置的凈零碳目標(2050)將大幅帶動綠色投資。
不過,盡管海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但其可持續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和風險。
報告指出,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氣候變化與環境壓力,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如干旱、暴雨、熱浪)影響港口與航運,海洋經濟貢獻全球至少11%的溫室氣體排放。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藍碳生態系統遭破壞,影響生態服務功能。海洋經濟發展還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與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2021年全球88%的魚類資源被“最大可持續捕撈”或“過度捕撈”,且深海礦產開發熱潮帶來新的生態破壞風險。由于缺乏完善的國際規范,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海洋生物損害。
報告指出,海洋經濟發展面臨貿易政策與地緣政治風險。例如美國對大多數漁業進口產品加征10%關稅,增加出口國負擔,削弱市場準入,擾亂海洋產品供應鏈。再如,地緣沖突與航道堵塞影響海洋運輸穩定性并導致運費上漲、排放增加,經濟脆弱小國受到的危害最大。
報告還指出,海洋經濟發展面臨融資不足與發展不平衡問題,藍色經濟融資缺口巨大。最不發達國家盡管擁有豐富海岸資源,但面臨貿易赤字、出口能力薄弱,主要原因是缺乏基礎設施、技術和政策支持。治理體系與政策執行力不足仍然突出,多邊協定落實不足。另外,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數據與監管能力,包括由于缺乏可靠的貿易、生態和排放數據,無法制定精準政策或爭取有效融資支持。貿易與氣候政策協同也存在不足,僅7%的小島嶼國家的國家氣候計劃明確納入貿易措施。貿易政策未充分用于支持海洋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
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系統性和行動導向的對策建議,如加強海洋治理與數據系統,提供更精確的貿易、排放和生物多樣性數據,發展創新型海洋產業,擴大“藍色融資”規模與效能等,以此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報駐日內瓦記者 梁桐)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