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塑料加工業如何創新突圍?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18





      從蹣跚起步到成為產量、消費、出口均居世界第一的塑料大國,我國塑料加工業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面向“十五五”,行業將何去何從?近日,記者從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處了解到,面對行業“內卷”、環保壓力、技術瓶頸等多重壓力,塑料加工業正全面轉型。創新驅動與綠色循環將成為中國塑料產業由大圖強的突圍之路。


      規模已達世界第一


      塑料制品是以合成樹脂為主料,通過擠出、注塑、中空成型等工藝制備而成的,其應用遍及工業、農業、建筑、家電、汽車、醫療、食品包裝等民生各個領域。從50年代的傳統加工工藝起步,歷經“十四五”期間的增速趨穩與結構優化,中國塑料加工業已不僅是優質的傳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先進制造業中,國家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


      2024年,我國塑料制品行業匯總統計企業累計完成產量7707.6萬噸,同比增長2.9%。在產品出口方面,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4年我國塑料制品出口總額1060.9億美元,同比增長5.4%;進口總額178億美元,同比增長3.6%,貿易順差882.9億美元,順差值相比上年繼續提升,占全國商品貿易順差的9%。當前我國塑料制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美地區,東盟、美國、歐盟是前三大的出口市場。


      目前我國塑料加工業的生產、消費、出口均為世界第一,質量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行業轉型迫在眉睫


      然而,行業發展亮眼的成績單之下暗藏隱憂。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表示,當前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需求結構變化快、行業內卷嚴重、低端產品無序競爭激烈……一系列核心矛盾都亟待解決。與此同時,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也令挑戰加劇,出口的難度和風險加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行業當前面臨的問題,是環保壓力與可持續發展挑戰任務較重。隨著國內外環保政策趨嚴,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限制增多。塑料回收利用面臨著技術、經濟、社會多重挑戰,而聚焦當前行業現狀,回收成本依然較高、回收體系尚不完善,合格再生料的回用存在質疑。盡管塑料加工的回收再利用已有許多成果,但行業整體的循環經濟之路依然道阻且長。


      關鍵技術與原料“卡脖子”問題同樣制約著產業升級。經過多年發展,塑料加工行業擠出工藝技術取得很大進步,但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塑料加工中小企業多,實力有限,難以承擔高額的研發費用,科技創新投入進入瓶頸期,研發投入壓力大、突破難度大。


      擘畫“十五五”轉型藍圖


      面對挑戰與機遇,對于即將到來的“十五五”,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為行業提出四個“面向”的戰略指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鍛造精品驅動產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增進福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面向經濟主戰場,促進資源融合與協同發展。


      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預測,“十五五”期間塑料加工業的市場將穩中有進,預計2030年我國塑料制品產量與消費量都將穩定增長。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驅動力。高性能工程塑料在電子、醫療、6G通信等高端領域應用將加速;納米復合材料、導電塑料等特種材料市場擴大;智能制造與數字化技術(如AI全流程優化、區塊鏈溯源)深度滲透,提升效率。新興應用市場將迎來量的提升——新能源與儲能(固態電池薄膜、鈉電池薄膜、儲氫瓶等),醫療與健康(柔性可穿戴設備、3D打印器官模型等),智能包裝(抗菌、阻氧、傳感標簽等)。


      同時,綠色轉型被提升至戰略高度。生物基塑料規模化應用、化學回收技術商業化突破、碳稅試點探索與低碳認證體系建立,再生塑料的產量與應用量將顯著提升。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也將倒逼出口企業加速低碳轉型,圍繞“技術標準主導權(如碳核算方法學)”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同質競爭、原油價格波動、貿易壁壘及其他材料替代,利潤極度壓縮的態勢可能延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表示,行業應更快形成共識,堅定走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發展道路,頭部企業應通過垂直整合提升市場份額,中小企業應向細分領域轉型,進一步優化塑料加工業全球產業格局。(趙欣婕)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