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突圍+智能升級 中國輪胎產業破局前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11





      在全球輪胎市場35% 的市場份額光環背后,是超五成企業凈利潤下滑的殘酷現實,中國輪胎產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配套產品降價3%-4% 很常見,有的甚至要降價10%。”在2025汽車-輪胎跨界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一語道破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艱難處境。


      日前,以 “危機下的破局之道”為主題的2025汽車-輪胎跨界發展高峰論壇盛大召開,行業頂尖專家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輪胎產業的未來走向。


      多重困境夾擊  產業發展受阻


      當前,中國輪胎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產能過剩引發的惡性競爭、復雜國際關系構筑的貿易壁壘,以及增收不增利的行業困局,如同三座大山,重重地壓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


      盡管中國占據全球輪胎市場35%的份額,但在高端乘用車原配市場,這一占比卻不足10%,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凸顯。徐長明在演講中指出,中國汽車市場已進入波動式緩慢增長階段,年均增長率僅為 2%-3%,這一趨勢對輪胎產業的沖擊尤為顯著。


      多家輪胎企業發布的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近八成輪胎企業實現營收正增長,然而超五成企業凈利潤卻呈現下滑態勢。行業利潤更是從2020年的5.3% 一路下滑至 2023年的不足3%,“增收不增利”成為行業普遍現象。


      內憂外患同時擠壓著中國輪胎企業的生存空間。在國內,區域性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部分園區產能利用率甚至不足60%。賒賬模式的盛行,更引發經銷商資金鏈斷裂風險,2024年因賒賬倒閉的輪胎門店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上,美國對華輪胎“雙反”稅率持續攀升,歐盟 REACH 法規(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法規》)不斷升級,為中國輪胎出口設置了重重障礙。


      “輪胎企業面臨的問題,要比汽車更為嚴峻。”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在論壇致辭中直言,“去年影響輪胎賺錢的幾個指標,今年都已經過了高點,開始回落。”


      品牌建設突圍  重塑競爭格局


      安慶衡在演講中著重強調,中國輪胎產業必須轉變發展思路:“注重品牌建設,不要過多追求價格上的競爭。”這一觀點源于對行業的深刻洞察。過去,中國輪胎產品憑借成本優勢,以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頭部廠商通過加強品牌建設,逐步改變了海外市場對中國輪胎的刻板印象。


      從市場結構來看,品牌建設已迫在眉睫。以米其林、普利司通為代表的外資品牌,憑借技術壟斷和品牌溢價,牢牢占據市場近八成利潤。而國產品牌長期被困在卡車胎等低端市場,形成“低端過剩、高端缺失”的畸形結構。


      “品牌建設不是一句空話。” 安慶衡進一步闡釋,“它需要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品質,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中國輪胎企業要借鑒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成功經驗,用實實在在的產品力贏得消費者認可。”他還建議汽車和輪胎企業攜手合作:“中國汽車出口的集中度并不高,缺乏整體的戰略部署。汽車產業在海外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如碳關稅、反補貼等,而中國輪胎業在這方面早有經驗。”


      新能源賽道崛起  迎來超車契機


      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為中國輪胎產業開辟了全新賽道。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論壇致辭中指出,新能源汽車輪胎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際輪胎巨頭的品牌影響力。“國產輪胎有望從尚未定型的新能源汽車配套市場中,抓住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師建華在采訪中表示,“打造高端輪胎品牌,要像新能源汽車企業一樣,腳踏實地做好產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完善,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


      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尤其值得關注。師建華預測,2025年國內新能源商用車銷量有望達90萬輛,滲透率約30%,增速高達80%。其中,新能源重卡銷量將突破 11 萬輛,滲透率超過 20%。徐長明在分析市場結構性機會時建議,輪胎企業應將研發重心向新能源汽車及混動領域傾斜,乘用車胎產品則要提前布局高端汽車市場。此外,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持續增長,非洲、南亞、東盟三大市場汽車輪胎需求量也將迎來增長,中國品牌在海外增量市場將更具競爭力。


      智能化轉型賦能  突破發展瓶頸


      在山東青島、東營等輪胎產業集聚區,一場智能化革命正悄然興起。頭部企業已構建起可輸出的數字化標準體系,為行業全面智能化改造奠定了技術基礎。在青島雙星的“工業 4.0”智能化工廠,智能機器人往來穿梭,機械臂精準作業。這家工廠的自動導向車與智能機器人構成的柔性生產系統,自主研發比例高達 80%,人工效率提升兩倍,不良率降低80%。


      賽輪集團打造的“橡鏈云”平臺,貫通企業全工序數據,橫向連接300 余家供應商和超10萬家終端門店,構建起首個輪胎工業互聯網生態。其模塊化智造系統使新建工廠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顯著降低。貴州輪胎全面引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行車間無人化、少人化管理。公司全鋼三期項目將 AI 設計、數據分析和自動化相結合,實現產品質量缺陷減少 57%、勞動生產率提高68%、庫存水平降低34%。


      “智能化不僅是生產設備的升級,更是整個產業鏈的重構。從供應鏈管理到生產流程,再到市場營銷,數字化能力已成為輪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許海東在論壇圓桌座談環節強調。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輪胎智能化解決方案已開始走向海外。青島雙星的“工業4.0”解決方案成功輸出至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生產基地,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成型機在當地工廠實現單班次產能提升150%。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輪胎企業積極調整全球化戰略。以玲瓏輪胎、森麒麟為代表的頭部企業,通過產能全球化布局與品牌價值升級,實現從“產品出口”到“品牌出海”的戰略跨越。森麒麟在非洲摩洛哥建成的全球首個“黃金三角”產能基地頗具代表性,該工廠作為摩洛哥唯一一家輪胎企業,展現了中國輪胎智造的最高水平。“公司高品質、高性能輪胎產品暢銷全球 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訂單需求持續供不應求。”森麒麟相關負責人表示,“摩洛哥工廠2025年將實現大規模放量,預計全年可釋放600萬至800萬條產量。”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輪胎企業也不斷取得突破。針對輪胎性能的“魔鬼三角”定律(滾動阻力、抗濕滑性、耐磨性難以兼顧),賽輪集團研發的液體黃金輪胎實現了顛覆性突破,節油8%、剎車距離縮短7米。玲瓏輪胎開發量產的 SPORTMASTER e輪胎,憑借出色的滾阻性能、濕地抓地力和噪音控制,達到歐盟輪胎標簽體系中的最高等級標準。


      然而,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指出,中國輪胎產業的“出海”轉型征途仍面臨三重考驗:美國對華輪胎“雙反”稅率持續攀升;天然橡膠價格較新冠肺炎疫情前上漲 60%;歐盟碳邊境稅即將實施。許海東強調:“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汽車和輪胎企業需要建立從研發到市場全鏈條協同機制,共同應對國際市場的規則變化和技術壁壘。特別是在標準制定領域,中國企業的聲音需要更加強大和統一。”


      從“鋼鐵與橡膠的碰撞”到“數據與智能的融合”,中國輪胎產業正在經歷艱難轉身。當技術創新成為破局利刃,協同共生成為行業共識,一個從“規模擴張”到“價值攀升”的新時代正在緩緩開啟。(記者 祁曉玲)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