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機遇驅動 內燃機行業“十五五”謀定價值躍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26





      內燃機作為國民經濟的“動力心臟”,其發展軌跡始終與國家工業化進程同頻共振。在“雙碳”戰略深化、新質生產力崛起、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三重背景下,中國內燃機行業正迎來從“規模擴張”向“價值躍升”的歷史性轉折。


      近日,江蘇海安召開的內燃機行業“十五五”發展規劃交流會,成為凝聚全產業鏈共識的關鍵平臺——來自20個專項規劃的領導、專家與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的核心團隊齊聚一堂,中國船舶、中國中車、濰柴動力、上海交通大學、玉柴股份、天津大學、同濟大學、一汽研發總院等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參與,各方圍繞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路徑展開探討,為規劃編制獻智獻策。天津大學教授堯命發在總結發言中強調:“當前各產業領域均以‘十五五’規劃目標為導向,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全方位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政策引領與技術突圍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秘書長沈彬認為,“十五五”期間內燃機行業將迎來三大機遇,這些機遇既源于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植根于產業自身的創新活力。


      “十五五”規劃作為銜接我國2035年現代化目標的重要規劃,它的出臺對指導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內燃機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核心構成以及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其“十五五”規劃的編制更是承載著特殊而重大的意義。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邢敏表示,內燃機工業是我國制造業的重要基石,未來將嚴格遵循低碳化、零碳化發展路徑,堅決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戰略部署。與此同時,緊緊圍繞政策、市場、技術三位一體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尤其要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深化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以智能制造為核心驅動力,全面推動產品、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革新,加速產業向高質量階段跨越。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秘書長沈彬認為,“十五五”期間內燃機行業將迎來三大機遇,這些機遇既源于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植根于產業自身的創新活力。


      一是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戰略需求與要求。國家重大技術裝備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戰略安全的國之重器,是產業升級與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撐,更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在此背景下,行業需加快布局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戰略前沿裝備領域。同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重大技術裝備的融合創新,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其在產品形態、研發手段、生產方式及服務模式上的創新變革,提升企業數字化研發、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制造水平。此外,還要立足區域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依托行業龍頭企業與重點產業園區,培育一批主業突出、配套完善、協作健全的高水平重大技術裝備集群。最后,圍繞重點領域采用“揭榜掛帥”方式,支持研發、制造、應用等單位聯合建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驗證平臺,促進資源共享與科技成果轉化。


      二是國家政策、法規支撐以及產業發展優勢。國家層面出臺多項政策為內燃機行業低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六部委印發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等文件,從標準制定到產業導向,為氫燃料內燃機、甲醇/氨動力船型等技術發展明確了方向。國家能源局相關政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對氫能的納入,更從能源戰略高度為行業發展注入信心。在政策紅利的催化下,產業實踐已取得積極進展,低碳、碳中性內燃機在乘用車、商用車等多領域已有在研樣機,部分技術指標取得突破。國內產業鏈較為完善,相關零部件基本成熟,研發測試能力與標準體系也在逐步構建。不過,這些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才能真正形成產業競爭力。


      三是應用領域的需求驅動。“高效、低碳、近零污染物排放”成為新一代內燃機的核心發展趨勢與要求,這一趨勢不僅是政策倒逼的結果,更是市場需求升級的必然。圍繞這一方向,行業需重點推進多維度技術創新與應用:持續挖掘傳統內燃機潛力,通過提升熱效率、實現關鍵零部件自主可控等方式夯實產業基礎;加快多種混合動力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優化動力系統效能;著力開發和應用涵蓋氨、氫、醇等多種替代燃料類型的新一代低碳及碳中性燃料內燃機;推動新一代小型通用動力的升級開發與產業化。可以說,憑借技術成熟、質量可靠、性價比突出的優勢,依托扎實的產業基礎、持續的技術創新及規模化生產能力,內燃機行業將不斷滿足高效低碳發展需求。


      破局瓶頸與戰略聚焦


      沈彬認為,內燃機發展需聚焦九大重點,形成系統應對方案。


      然而,機遇與挑戰往往并存。在上述機遇面前,未來內燃機行業也面臨多重挑戰。


      需落實“雙碳”戰略,推動產業向高效、低碳、近零排放轉型,滿足更嚴排放與油耗法規。這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革新,更關乎整個產業生態的重構。


      同時,要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協同,加強替代燃料發動機基礎研究,提升其能效與可靠性。需突破關鍵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瓶頸,完善相關標準與檢測體系,推進示范工程。


      此外,企業還面臨多技術路線研發投入的巨大壓力,這一切都亟待國家政策與基礎設施的支持。


      針對這些挑戰,沈彬認為,內燃機發展需聚焦九大重點,形成系統應對方案:加強基礎數據庫、工藝、材料等基礎研究,這是技術創新的根基所在;鞏固傳統產業升級優勢,避免盲目棄舊;合理布局新能源賽道以降低風險,加快其產業化與市場化;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實現關鍵零部件自主可控,這是保障產業安全的關鍵;完善標準體系并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話語權;推動跨行業合作轉型,打破產業壁壘;加快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制造,提升管理與質量;培育國際化企業,加速自主品牌出海。這些任務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行業突破瓶頸的核心路徑。


      優勢領域與提質方向


      盡管取得了上述顯著成就,但到“十四五”末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內燃機工業仍存在明顯短板。


      “十五五”規劃離不開“十四五”期間的成績與經驗。從行業發展現狀來看,中國已穩居全球內燃機動力制造第一大國地位,這一地位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技術進步與規模效應持續疊加的結果。近年來,內燃機行業內技術進步成果令人矚目,全方位推動著產業升級,憑借高科技制造實力以及龐大的規模效應,中國在該領域的優勢不斷強化,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具體而言,2021-2024年,內燃機行業銷量穩定在7600~8260萬臺區間,總功率穩步提升至29.8億千瓦。出口市場表現亮眼,出口額從200.28億美元增至244.37億美元(不包含隨整車出口內燃機)。2024年對美國、俄羅斯等前十國家的出口貿易額集中度近49%,這既反映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認可,也揭示了出口市場的集中度風險。綜合多方面因素,2025年內燃機行業有望穩定發展,預計實現4%左右的增長。


      在技術創新層面,“十四五”期間的成果為“十五五”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一代柴油機開發成果豐碩:濰柴動力重型柴油機熱效率屢破全球紀錄,玉柴、解放動力通過歐盟高端認證。汽油機領域同樣不甘示弱,吉利、廣汽、東風、奇瑞等企業的熱效率指標持續攀升。關鍵零部件自主創新工程也穩步推進:滬東重機核電應急機組國產化、一汽解放ECU批量投產,這些突破標志著我國在核心部件領域的自主能力顯著增強。2021-2024年內燃機行業累計獲得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二等三等累計99項。


      在推動石油替代燃料應用方面,國內多家主機企業積極布局氫燃料內燃機。一汽解放氨氫融合直噴零碳內燃機點火成功,我國首臺高替代率甲醇發動機通過驗收,這些進展讓內燃機在“雙碳”時代看到了新的生存空間。此外,玉柴拖拉機混動總成打破國外壟斷,大連理工大學氨燃料發動機填補空白,玉柴船動交付世界首臺新型雙燃料主機,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彰顯了我國在細分領域的創新活力。


      盡管取得了上述顯著成就,但到“十四五”末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內燃機工業仍存在明顯短板: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機制不夠完善,產業鏈存在薄弱環節,關鍵零部件在耐久性、穩定性、一致性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產品技術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因此,未來中國內燃機行業需在鞏固現有優勢的基礎上,著力攻克技術難題,完善創新體系,強化產業鏈協同,從“規模領先”真正邁向“質量領先”,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全球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