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鏈風波再起。近日,多家硅片企業上調硅片報價,不同尺寸的硅片價格漲幅為8%-11.7%,引發市場關注。低迷已久的光伏板塊迎來久違的大漲,光伏設備、硅能源板塊近幾個交易日持續走強,硅寶科技、宏柏新材、晨光新材、協鑫集成、億晶光電等多只股票股價拉升漲停。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次硅片報價上調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硅料漲價引發的傳導效應,如果此次硅片企業提價成功,將有助于其業績改善。但由于國內光伏市場終端需求增速放緩,下游電池環節能否接受此次硅片提價還有待觀察。
硅片企業嘗試挺價
據了解,一線及二三線硅片企業普遍參與了此次上調硅片報價行動。具體看,此次183N硅片報價由0.9元/片調漲至1元/片,漲幅11.1%;210RN硅片由1.03元/片調漲至1.15元/片,漲幅11.7%;210N硅片由1.25元/片調漲至1.35元/片,漲幅8.0%。
同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數據也反映硅片價格止跌持平,整體穩定運行。7月10日,硅業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周N型G10L單晶硅片成交均價為0.86元/片,環比持平;N型G12R單晶硅片成交均價為1.00元/片,環比持平;N型G12單晶硅片成交均價為1.19元/片,環比持平。
硅片漲價主因是上游硅料價格的上漲傳導。7月9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周多晶硅N型復投料成交價格區間為3.40-3.80萬元/噸,成交均價3.71萬元/噸,環比上漲6.92%;N型顆粒硅成交價格區間為3.40-3.70萬元/噸,成交均價3.56萬元/噸,環比上漲6.27%。
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表示,此次硅片報價上調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硅料漲價,硅片企業借勢聯合挺價,試探下游接受度。
"雖然國內光伏市場終端需求無大規模回暖跡象,且下游電池需求未明顯增加,但由于硅料企業陸續調高報價,市場行情轉向較為積極態勢。同時,疊加硅片價格持續走低,在資金壓力下,各硅片企業開始提價探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常務副秘書長馬海天進一步分析了當前硅片企業上調報價的原因。
此次自上而下的漲價,是光伏產業鏈在持續虧損壓力下的"絕地求生"。不過,在終端需求未出現強勁反彈情況下,硅料、硅片漲價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考驗。馬海天表示:"盡管上游成本上行,但此次硅片漲價能否順利傳導至下游電池環節,仍充滿不確定性。市場普遍擔憂,國內光伏終端需求增速放緩,疊加電池片庫存增加、價格承壓等背景,下游電池企業接受提價的能力有限。"
王淑娟說:"由于光伏市場終端需求增速放緩,下游電池環節對硅片漲價的接受度存疑,若下游持續抵觸,則硅片漲價可能淪為'空中樓閣'。"
有望帶動產業鏈價格復蘇
近年來,光伏產業面臨供需錯配、非理性低價競爭、"內卷"式惡性競爭等多重挑戰,光伏市場出現"量增價減"現象,光伏企業經營承壓。
公開數據顯示,光伏產業鏈價格自2023年至今兩年多時間下跌幅度達到90%,各環節均大幅跌破成本價,其中硅料環節虧損幅度為21%-30%,硅片環節虧損幅度為23%-35%。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咨詢專家呂錦標介紹說,從2023年第四季度起,光伏行業進入虧損周期,多晶硅、硅片、組件等核心環節持續"失血"。數據顯示,2024年,A股68家光伏制造企業合計虧損約257億元,其中,主要硅片供應商均出現虧損。而在2023年合計盈利為993億元。
今年4月29日,隆基綠能披露第一季度報,企業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6.52億元,同比下降22.75%;凈利潤為虧損14.36億元,上年同期虧損23.5億元。4月29日,雙良節能第一季度報顯示,企業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20.79億元,同比下降51.06%;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61億元。4月26日,TCL中環第一季度報顯示,企業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61.01億元,同比下降38.58%;凈利潤為虧損19.06億元,同比下降116.67%。
在此背景下,光伏行業反"內卷"式競爭呼聲日益高漲。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召開第十五次制造業企業座談會時指出,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期,隨著光伏行業反'內卷'工作的推進,硅料、硅片等光伏環節價格均出現上漲趨勢。"王淑娟說,此次硅片漲價之后,相關企業利潤會得到一定恢復。"預期隨著反'內卷'工作的持續推進,光伏產業鏈價格將逐漸回歸正常水平。"
"目前,光伏產業上下游企業都希望硅料、硅片等環節能夠率先突破,走出'內卷'處境。"呂錦標說,相較于其他環節,這些環節去產能相對容易,倘若價格持續反彈則可以傳導至下游,帶動光伏產業鏈價格復蘇。
馬海天表示,未來,隨著光伏行業自律性推進以及供給側政策落地,硅料、硅片等環節供需有望改善,帶動產業鏈價格及盈利修復。
盡管光伏市場期待加大整治光伏無序競爭的政策力度,但分析人士表示,業內不應過分依賴政策預期,當前,硅料、硅片等光伏產業鏈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資金儲備、經營管理策略也是應對市場非理性競爭的必備措施。(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