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工業領域將迎新一輪政策利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1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8月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增速高于全國工業和制造業2.6和2個百分點,為穩定經濟大盤、提振工業經濟發揮積極作用。預計下半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將延續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5.5%左右,對外貿易保持基本穩定。


      值得關注的是,機械工業領域將迎來新一輪政策利好。記者獲悉,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印發機械、汽車、電力裝備等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日前聯合印發《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下稱《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2030年兩步走發展目標,將進一步加快推動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步伐。


      今年上半年,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較快增長,產業支柱地位穩固提升。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13.6萬家,較上年同期增加0.6萬家,占全國工業的26.2%;資產總計達40.4萬億元,同比增長6.6%,占全國工業的22%,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在存量政策與新一輪“兩新”政策加力擴圍疊加效應下,國內市場需求改善,帶動機械工業產銷形勢整體好于上年。上半年,重點監測的122種主要產品中,84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占比68.9%,比上年同期提高7.4個百分點。


      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機械工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繼續增強,綠色轉型步伐持續加快。


      數據顯示,上半年,機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比全部機械工業高1.3和5.4個百分點,占機械工業的比重分別達82.8%和82.6%。此外,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市場滲透率達44.3%、創同期歷史新高;風電機組產量增速超過70%,占發電機組產量的比重超過一半;新增發電裝機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占比高達89.9%。


      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羅俊杰看來,上半年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較快增長,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同時,行業運行仍存在一些困難與挑戰,內需不足、外需不穩,回穩向好的基礎仍需穩固。


      相關政策舉措將進一步助推行業穩增長。記者獲悉,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印發機械、汽車、電力裝備等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著力提升優質供給能力,優化行業發展環境,推動行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羅俊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穩增長政策舉措有望圍繞推動機械工業領域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區域布局,提升質量、品牌效益,推動行業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加快建設發展行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這其中,不僅是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還包括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有效銜接,推動不同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環境,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和活力空間。”他說。


      推動行業穩增長的同時,相關部署也進一步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發展智能裝備、梯度培育智能工廠。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數智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環節廣泛應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占比達50%,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到2030年,機械工業規上企業基本完成一輪數字化改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占比達60%,建成不少于5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


      《實施方案》提出開展智能裝備創新發展行動、智能制造擴面普及行動、智慧服務拓展提升行動、基礎支撐強化夯實行動等4方面12項重點任務,并聚焦行業特點梳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典型場景,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機械工業細分行業門類眾多,行業之間在規模體量、生產組織方式、數字化轉型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實施方案》從機械工業自身數字化轉型和支撐其他行業數字化轉型兩方面發力,多措并舉,加快推動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步伐,促進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將加強部門協同,共同推進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技術攻關、裝備創新、推廣應用、標準研制、人才培養等。加強央地協作,鼓勵地方、園區出臺配套政策,引導各類社會資源集聚,形成系統推進工作格局。(記者郭倩 實習生鐘朗對本文亦有貢獻)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