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消費環節的便利化與智能化水平,直接關系到市場活力與民生體驗。7月以來,為整合企業及社會各類資源,各地推進新車購車、購險、繳稅、選號上牌、金融抵押等在線辦、掌上辦,實現便捷辦理、創新消費體驗,助力汽車消費網上統一大市場建設,賦能汽車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破解汽車消費堵點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2022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接連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汽車產業轉型指明了方向。
長期以來,汽車消費環節存在的“多頭跑、流程繁、耗時長”等問題,成為制約市場活力的瓶頸——消費者購車后須往返經銷商、車管所、金融公司等多個機構,在給消費者造成不佳購車體驗的同時,企業也面臨重復提交材料、數據不通等運營成本壓力。
北京市消費者李梓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回想幾年前初次購車時,我原本認為在4S店交完車輛全款后就可以提車,但未承想后續流程之復雜超出了我的預期,最終只能請假去辦理后續相關流程。”
事實上,提升購車上牌服務流程效率的關鍵在于優化跨部門協作與數字化服務。令人欣喜的是,曾經煩瑣的購車流程,今天正在逐步被簡化。
今年以來,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車上牌“一件事”首批試點城市,覆蓋重慶、保定、杭州等城市,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的購車服務。其中,7月28日,“交管12123”APP新車上牌功能正式在杭上線,標志著運行4年的“云申領”模式迎來迭代升級。
據悉,該服務以公安部“交管12123”APP為統一入口,實現三大功能迭代。具體來看,服務范圍從此前的單一上牌功能,升級為新車選車、購險、完稅、上牌全流程一站式辦理。隨機選號、自編號牌、自選郵遞、自助繳費等個性化服務一應俱全,真正實現了線上全流程、線下零跑腿。
同時,通過跨部門數據協同,實現指標、交強險、合格證、購置稅等數據自動核驗,簡化了辦事流程,省去了車主購車后跑車管所交驗的環節。
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在交管“放管服”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孫正良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2022年以來已有38家汽車生產企業、77家生產基地完成“預查驗”對接,通過AI審核、數據聯網共享等技術,實現車輛出廠即完成查驗,大幅縮短上牌時間。今年,依托“交管12123”APP打造國產小客車上牌“一件事”服務,將實現新車購車、購險、繳稅、選號、上牌等流程的全程網辦和智能導辦。目前重慶、常州、金華等試點城市已完成500余輛新車的線上選車購車、4300余輛新車的線上選號上牌工作,辦事效率提升約60%。
從試點破冰到協同探索
在政策引導下,汽車企業成為數字化改革的積極實踐者。在此過程中,自主品牌的探索頗具代表性。
以某主流自主品牌為例,自2023年7月啟動預查驗項目以來,其通過生產線改造、AI自審技術應用,實現了“無感100%出廠即查驗”。今年5月,該車企作為首家車企入駐“交管12123”APP新車上牌“一件事”服務;今年7月,已完成在線上牌700余例,獲取有效購車線索2000多個,用戶辦事時間從平均3天縮短至30分鐘內。
汽車企業在推進新車上牌“一件事”實踐中,離不開地方公安交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對此,重慶市公安局交管總隊副總隊長徐佳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通過數據交付共享、聯網核查、激活“車碼頭”等多個方面協同合作,確保新車上牌“一件事”改革措施順利實施。同時,重慶總隊積極組織企業參與車輛預查驗標準的制定,運用人工智能輔助審核,確保實車與數據的一致性,審核準確率達到99%以上。據介紹,今年上半年,重慶預查驗機動車達70余萬輛,同比增長16%。
記者了解到,其他車企也在探索中積累經驗。例如,廣汽集團已實現3個自主品牌與“交管12123”APP打通,計劃本月初上線運行新車上牌“一件事”服務。東風集團、吉利集團、長城汽車、北京現代等車企成立專項工作組,計劃8月全面上線新車上牌數字化服務。上汽集團針對預查驗中“識別系統準確率低”“產線光照不足影響拍照”等問題,憑借技術升級將識別率提升至95%以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構建汽車消費數字化統一大平臺,不僅能讓消費者享受全流程一次辦的透明服務,更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精準營銷,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此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優化服務是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必然要求。而汽車消費作為與民生緊密相關的領域,其全流程數字化改革正是“高效辦成一件事”在實體經濟中的生動實踐。
期待共性難題盡快解決
隨著我國汽車市場愈發成熟,國內新車市場正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加速轉型,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市場需求成為擺在市場各方面前的一道待解難題。
在葉盛基看來,雖然當前部分車企在政府引導下紛紛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新模式,但在汽車統一大市場構建過程中,汽車消費市場仍面臨多個共性難題。比如比亞迪、小鵬等車企反映稱,跨部門數據壁壘尚未完全打破,稅務、金融、保險等環節的信息互通仍有堵點;經銷商對線上流程的積極性不高、異地業務存在的政策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統一大市場的推進。
近年來,隨著消費理念的理性化轉變,二手車市場持續升溫。相較于新車,二手車憑借顯著的性價比優勢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購車選擇。然而,由于車輛使用歷史的非可視化特征,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往往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困境。而車輛出險記錄作為反映車況的關鍵數據,其可獲取性直接影響消費決策。當前亟須建立覆蓋全國的標準化查詢通道,通過打通保險機構、交管部門與行業協會的數據壁壘,實現“一車一檔”歷史信息可視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業內期待統一大市場構建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與“路線圖”。例如,推動機動車預查驗標準全國統一,解決地方差異;擴大“交管12123”APP服務覆蓋范圍,實現異地臨牌辦理、電子抵押等功能;在新能源車領域,加快證書辦理與數據同步,支持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及安全管理標準體系建設等。
葉盛基認為,推動構建汽車統一大市場還需各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部門須完善政策配套,推動稅務、金融、保險等跨部門數據互通互信,進一步簡化業務流程;二是車企應主動開放協作,共建共享平臺資源;三是服務機構須筑牢技術底座,研發安全可靠的數字解決方案;四是平臺須持續優化服務功能,提升用戶體驗。
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