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農機貿易呈現“進口收縮、出口放量”的鮮明分化態勢。海關數據顯示,1-6月農業機械累計進口額17.83億元,同比下降31.3%,拖拉機、收獲機械等核心品類進口銳減,國產替代效應持續凸顯。與之相對,出口總額達349.78億元,同比勁增37.1%,5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出口占比提升至23.8%,高端化趨勢顯著。
從地方到企業方面,浙江、湖南等省份出口增速領跑,一拖、濰柴雷沃等龍頭加速全球布局。這一格局既折射出國內農機技術的突破,也揭示著中國農機在全球市場競合中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進口退潮 出口破浪
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國明分析認為,我國農機出口近年持續增長,主要得益于“走出去”戰略、產品技術升級、企業加速海外布局三方面驅動。
我國農業機械進出口現狀呈現出顯著的結構分化特征,進口與出口的表現大相徑庭,各自的增長動能也有所不同。
相關專家表示,這一現象既反映了國內收獲機械技術升級帶來的進口替代效應,也與國際市場供給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關。而拖拉機的進口數據降幅更為顯著,6月進口數量僅13輛,同比下降91.9%,進口金額1568萬元,同比下降88.3%。1-6月累計進口金額2.3億元,同比下降64.3%。顯然,國產拖拉機在性能、價格與適應性上的綜合優勢,已對進口高端產品形成了有效替代。
與進口端的收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口端表現強勁。具體到拖拉機領域,6月出口15627輛,同比增長8.7%,出口金額7.1億元,同比增長9.2%。1-6月累計出口90056輛,金額4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和27%。
更值得關注的是出口結構的持續優化。農機360網根據海關數據分析認為,2019-2024年間,5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出口占比從9.3%提升至23.8%,100馬力以上產品出口量增長294.6%,這標志著我國拖拉機產品正穩步向高端化邁進。
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國明分析認為,我國農機出口近年持續增長,主要得益于三方面驅動:
首先是國家“走出去”戰略,尤其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布局成效顯著。沿線農業國需求迫切,疊加出口退稅、信用保險及海外展會支持,企業拓市信心大增,直接拉動出口總量上升。
其次,產品技術升級是堅實基礎。2004年農機補貼政策推動下,拖拉機馬力提升至260馬力,動力換擋、CVT等技術落地,國三、國四排放逐步接軌國際,且產品適配各地農藝,適應性與可靠性顯著提升。
再次,企業加速海外布局,從單純出口轉向本土化運營。在重點市場設廠、建倉儲,通過合資或獨資完善銷售服務網絡,降低成本并提升響應速度,增強了客戶認可度,為出口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龍頭領航 全球布局
各地區農機出口數據的良好表現離不開企業的積極作為,眾多農機企業在出口策略上不斷升級。
隱憂猶存 短板待補
在海外市場拓展過程中,各企業也面臨著不同挑戰,如貿易政策變動、當地市場競爭加劇等。
許國明表示,我國農機出口近年來保持增長態勢,為農業“走出去”戰略的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深層次的不足與困難,需要通過系統性的對策加以破解,以推動農機出口實現質的飛躍。
在海外市場拓展過程中,各企業面臨著不同挑戰,如貿易政策變動、當地市場競爭加劇等。
他認為,首先是出口數量在國內總量及全球貿易中的占比均處于較低水平。拿拖拉機行業來說,從國內產量與出口量的對比來看,2024年我國小型拖拉機產量為14.1萬臺,出口量達92164臺,占產量的65.4%,出口表現相對亮眼。而大中拖的產量高達348730臺,出口量卻僅為64746臺,占比僅18.6%,這一巨大差距表明大中拖的出口存在著極大的提升空間。
從全球市場格局來看,2023年全球拖拉機出口總額達到872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53.7%,較2022年初增長20.2%,全球市場需求持續旺盛。然而,中國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卻相對有限,2023年中國拖拉機出口額為76億美元,僅占全球總額的8.7%,在全球農機貿易中的話語權有待進一步提升。
其次,出口市場分布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主要依賴“一帶一路”國家,對發達國家市場的滲透不足。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24年我國拖拉機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占比高達83%。在地區分布上,亞洲占41.4%、歐洲占29.7%,而對北美洲的出口占比僅為0.7%。這種市場結構使得我國農機出口易受單一區域市場波動的影響。從產品競爭力角度來看,我國中小型拖拉機在技術和制造工藝上與日本等國家的企業存在差距。大馬力農機產品則在核心技術、可靠性等方面落后于美國、歐洲等國家的企業,導致在發達國家市場難以打開局面。
再次,發達國家不斷提高農機產品的技術門檻,美國的EPA標準、歐五排放標準以及歐盟CE認證中對碳排放、噪音等指標的嚴格規定,使得我國部分農機產品因技術限制難以進入這些市場。即使通過技術改進達到標準,也會因成本增加而失去價格優勢。此外,一些國家實施的本土化保護政策,如對國產化率達標的產品給予補貼、征收高額報廢稅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機產品的進口。
農機產品與當地農藝的融合程度不足,影響了市場拓展效果。我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農機產品多為中小馬力機型,主要用于園藝領域的割草、碎木、鏟雪等輔助性作業,與當地大規模農業生產的核心需求匹配度較低。盡管目前中國農機與農業“走出去”項目已在東南亞、非洲等地落地,涵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領域,但農機與當地農藝的深度融合仍需加強。
同時,高端產品出口匱乏的問題突出。目前,我國200馬力以上拖拉機的出口量僅占拖拉機出口總量的2%,而進口的大型農機中250馬力以上的占比超過90%。國產大農機在設計理念、材料選擇、核心元器件質量以及生產工藝等方面與進口產品存在明顯差距,導致大型高端智能農機的出口數量較少,難以參與國際高端市場的競爭。
最后,出口市場秩序混亂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不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通過拼湊組裝的方式生產劣質拖拉機,以低價沖擊國際市場。部分企業收購國內二手農機,僅進行簡單的外觀處理就出口,這些行為不僅擾亂了正常的出口秩序,引發不正當競爭,還嚴重損害了中國農機產品的國際聲譽。
記者了解到,在全國農機出口呈現出增長的整體態勢下,各地的實踐與企業的積極作為也成為了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區域在不斷尋求突破,企業則以創新為驅動不斷前行。
浙江省前2個月農機出口額28億元,同比增長33.7%,全省4000余家農機企業中近四分之三有出口業務。據記者了解,浙江永康的企業通過差異化定制,手扶拖拉機年出口量達2.5萬臺,一季度海外訂單增長30%。浙江金華2024年開始建設了中非農業科創園,2025年繼續加快建設速度。該產業園區針對非洲農業場景開展農機本土化改造,推動對非出口規模持續擴大。
湖南省上半年農機出口總值達4.2億元,同比增長109.5%,對德國出口1.1億元成為亮點。其中,長沙市出口增長241.4%,機動割草機、煙草加工機械等特色品類出口增幅超10倍。
江蘇1-5月農機出口金額78.1億元,同比增長30.3%,拖拉機出口量增長49.9%。
各地區農機出口數據的良好表現離不開企業的積極作為,眾多農機企業在出口策略上正不斷升級。
一拖股份已形成俄語區、南美、東南亞、中東歐及非洲五個重點出口區域,2025年一季度出口銷量同比增長約22%。據了解,公司后續將持續深耕重點國家和地區,加強銷售渠道建設,加快出口產品的研發和適應性改進。
濰柴雷沃海外業務同樣成績斐然。截至2025年6月,其產品已銷往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至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分別為9.49億元、12.57億元和17.25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5.9%、8.6%和9.9%,海外收入占比逐年提升。按2024年拖拉機出口量計算,濰柴雷沃以1.4萬臺的銷量排名第一。
中聯重科將業務版圖拓展至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一季度,其境外收入達65.68億元,同比增長15.17%,境外營收占比攀升至54.20%。一季度,中聯重科在英國、德國、韓國、土耳其、秘魯等國家新增投運超30個網點、12個服務備件倉庫。
協同創新 實現“雙循環”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表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實現“雙循環”,是農機行業當前和今后發展的必由之路。
針對上述問題,許國明建議,一是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通過在當地設立工廠或合資企業,建立“一國一策”的產品體系、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實施本土化生產和運營,既能降低貿易壁壘的影響,又能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二是加快產品創新步伐,提升核心競爭力。針對國外市場以100馬力以上機型為主、技術路線以動力換擋和CVT為主的特點,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動力換擋、CVT及混動產品的量產,并通過國內市場的充分驗證提升產品的可靠性和適應性,逐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三是推動農業產業鏈協同出海,整合農業種植、農機制造、農產品加工等上下游資源,提高整體競爭力。例如,浙江金華建設的中非農業科創園,通過模擬非洲氣候條件,培育適宜當地的作物品種,并結合作物生長特點開展農機裝備“本土化”改造,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精準匹配,為農機出口提供了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為深入貫徹國家“走出去”戰略,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近日啟動了《中國農機出口企業精選與采購指南》制作及專項外宣活動。《指南》將系統性、專業化地展示我國農機企業的核心產品、技術優勢與制造能力。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表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實現 “雙循環”,是農機行業當前和今后發展的必由之路。擴大出口有利于解決包括拖拉機、糧食作物收獲機等傳統細分行業在內的產能過剩難點,釋放過剩產能,還有利于解決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難題,在做好自主創新的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