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市場持續火熱,裝機規模快速增長,達到9491萬千瓦/2.22億千瓦時。與此同時,新型儲能在資本市場表現活躍,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有望實現增長,行業盈利韌性初步顯現。
受訪專家表示,一方面,在政策鼓勵和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下,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不斷取得突破,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推動新型儲能行業維持較高增速;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成熟與需求多元化,新型儲能行業已從“規模擴張”加速走向“價值深耕”,促進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5)》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9491萬千瓦/2.22億千瓦時,較2024年年底增長約29%。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裝機規模占全球總裝機比例超過40%。
政策驅動是新型儲能產業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我國新型儲能政策體系持續完善,陸續出臺《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多項政策規定,健全電力市場機制,引導新型儲能行業科學發展。
“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百花齊放、飛速發展,正在推動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表示,固態鋰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路線在商業應用規模上不斷實現突破,有力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邁向更高水平。
新型儲能企業也在持續加碼新技術研發,重點布局新一代大容量儲能電芯,推動儲能系統向大型化、集成化方向發展:寧德時代587Ah儲能電芯、陽光電源力推的684Ah儲能電芯相繼量產交付;遠景動力500Ah+儲能電芯在其滄州超級工廠下線;海辰儲能率先量產全球首款千安時儲能電池……
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表示,儲能技術在大容量、高密度、超安全、長壽命、智能化、構網型等多方向上齊頭并進,讓其商業價值愈發凸顯。
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上半年,新型儲能在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8月1日16時,在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的8家儲能上市公司中,有5家公司業績預喜包括4家業績預增、1家業績扭虧。其中,杉杉股份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6億元-2.4億元,同比增長810.41%-1265.61%。
受訪者表示,受市場需求旺盛影響,上半年儲能電池企業整體維持較高產能利用率,部分企業訂單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企業業績的大幅增長。
“我國儲能企業加速'出海',在歐洲、東南亞、南美等地區實現突破,海外訂單暴增。”陳海生表示,據不完全統計,1-6月,中國儲能企業新增海外訂單規模163GWh,同比增長246%,業務覆蓋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出海”企業超50家。
與此同時,新型儲能行業投資擴產熱情不減。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我國儲能系統集成環節新簽約、開工、投產項目共27個,投資總額合計超550億元。
新型儲能高增長吸引資本市場高度關注,企業上市融資步伐加快。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行業迎來IPO市場的爆發式增長,20家相關企業加速資本化進程,募資總額突破1089.3億元,其中5家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
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規定,“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這意味著儲能產業真正走向市場,實現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轉變。
受訪者表示,新型儲能市場將從“拼規模”加速走向“價值深耕”,技術創新從單一部件向系統級解決方案拓展,推動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需要健全新型儲能參與市場機制,在發揮調峰調頻、電力保供、容量支撐等多種關鍵作用時從收益層面體現相應價值。”田慶軍表示,有實力、有核心技術的主流儲能企業要持續加大投入,不斷提高新型儲能的安全、性能、服務等全維度技術水平,高標準加速行業優勝劣汰,促進行業集約化、高質量發展。
陳海生表示,一方面要完善新型儲能相關價格機制,營造有利于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圍繞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性、高效率的總體目標,持續推動新型儲能關鍵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示范,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此外,要進一步探索更為多樣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促進新型儲能行業規模化發展。
儲能企業“出海”也是促進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儲能企業應明確差異化定位,打造特色化品牌,推動業務從單一的產品輸出向'技術-品牌-全周期服務'升級;同時,提升全球化經營能力,組建具有全球化視野的運營團隊,并加強對目標市場的調研工作;此外,還需積極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共建全球產業生態,從而真正實現從'走出去'到'走得好'。”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說。(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