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一詞,同年11月9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新常態”概念首次得以系統性闡述。隨后的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投資、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方面全面闡釋了何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當前,我國銅鉛鋅產業的“新常態”到底是啥樣?
我國銅、鉛鋅彌補欠賬式消費 高速增長期已基本結束
“彌補欠賬式”消費已基本結束。回首過去,1960年~2000年,我國銅鉛鋅消費“欠賬”巨大。這41年間,我國累積精煉銅消費量僅占世界總量3.76億噸的6.18%、約2300萬噸,鉛1.93億噸的4.73%、約910萬噸,鋅2.43億噸的5.97%、約1450萬噸。
此后的2001年至2015年,我國銅鉛鋅處于“彌補欠賬式”消費高速增長期。這15年間,我國銅累積消費量達到約870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31.51%,而美國僅累積消費約3400萬噸且由2000年的最高約300萬噸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180萬噸;鉛達到約4470萬噸占34.74%,而美國僅約2500萬噸且年消費量維持在150±10萬噸;鋅達到約6000萬噸占35.15%,而美國僅約1700萬噸且年消費量維持在110±20萬噸。
統計顯示1960年至2015年,我國累積銅消費量已占同期世界總量的16.89%,鉛16.72%、鋅18.02%,均超過2015年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14.84%比例、與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相符。
我國銅、鉛鋅消費近三年已趨于穩定,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2014年我國銅消費量為945萬噸、2015年為985萬噸。國際銅研究組(ICSG)2017年3月公布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銅表觀消費量估計較2015年增長2%(約43萬噸)。其中,中國增長2.5%(據此推算增加了24.6萬噸,年消費量約1010萬噸,已穩居世界第一),且認為主要是生產增長了6%、凈進口下降了7.5%所致;美國和日本則分別下降2%和2.5%。2015年我國銅消費量遠高于同年世界排名依次為2到10位的美國179.2萬噸、德國121.89萬噸、日本99.3萬噸、韓國70.49萬噸、意大利61.06萬噸、印度49.14萬噸、土耳其47.49萬噸、中國臺灣47.09萬噸和巴西43.38萬噸,上述9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合計銅消費量719.04萬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鉛鋅消費也存在類似現象。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第一,上述9個國家或地區年銅消費合計量已由2000年的最高865萬噸,震蕩下行到2015年的719萬噸(減少約150萬噸),其中2009年只有680萬噸。2006年至2015年除中國以外的世界銅消費整體處于相對穩定狀態。
第二,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精鉛消費490萬噸,2015年470萬噸,2016年國際鉛鋅研究組公布的數據比2015年又減少了6萬噸,但仍穩居世界第一。值得關注的是,世界精鉛消費量自1964年達到312萬噸,至1976年才突破500萬噸(實際數據約510萬噸),而我國2008年達到了313.49萬噸。自2001年以來,除中國外的世界精鉛消費已穩定在630萬噸,且2002年不足500萬噸,2015年為616萬噸。根據國際鉛鋅研究組公布的數據顯示,除中國外的世界精鉛消費2016年為647萬噸。
第三,2014年我國精鋅消費635萬噸,2015年650萬噸,2016年國際鉛鋅研究組公布的數據為672萬噸。世界精煉鋅消費量1971年達到500萬噸,到1983年才站穩630萬噸關口,而我國2011年就達到了510萬噸。除中國外,世界精鋅消費量自2003年達到760萬噸一直呈緩慢下降趨勢。
除我國外的實際表明,擴大應用很難彌補技術進步和替代對傳統領域消費量的減少。上述數據已表明,進入21世紀以來除我國外,世界銅鉛鋅消費已呈逐步下降趨勢。擴大應用涉及上下游,跨行業、跨部門,僅靠本行業自身的力量起步難度大、進展相對緩慢。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國有關部門和權威專家在研究制定《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時,對擴大銅、鉛鋅應用做了較詳細研究分析,初步結論是與現有龐大的消費基數比,可擴大應用量屬杯水車薪。需密切關注各種共享經濟的迅猛發展,將大幅提高相關產品設施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我國經濟增長對銅、鉛鋅的消費強度。
擴大需求難度凸顯。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全球化發生逆轉趨勢比較明顯,擴大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從國內看,不僅經濟增速放緩,而且轉型壓力巨大,技術進步明顯及其他替代材料涌現。大家最有感觸的是,家電行業中,同型號空調與10年前比,單臺用銅量已減少了40%左右。鉛酸蓄電池正在被其他材料的電池逐步取代,同類鍍鋅鋼板單位用鋅量也減少了近20%。世界范圍內的中產階層及以上人群銅、鉛鋅消費很可能已接近飽和,以舊換新式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對銅、鉛鋅的需求量。
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長緩慢趨勢沒有改變
自2014年以來,有色金屬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已持續下降。2016年有色金屬工業(不含獨立黃金企業)累計完成投資6226億元,同比回落7.3%,與上年同期比降幅擴大4個百分點。其中,民間(私人控股企業)完成投資4176.6億元,比上年回落11.42%。在行業投資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16.24億元,比上年減少57.6%,僅占0.3%,國家產業引導投資的表現明顯減弱。2016年有色金屬工業完成投資僅占全國(不含農戶)的1.04%,增幅比全國低15.4個百分點。
2017年1~3月,有色金屬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僅完成823億元,月均不到280億元,遠低于2016年全年月均的500多億元。投資下降固然有化解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但沒有投資、特別是沒有民間投資,拿什么來“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提升有色金屬產業的制造水平或將由此受到影響,從而制約產業發展后勁。
國際貿易呈逆差縮小出口增加態勢
2016年,我國銅、鉛鋅產業共實現進出口貿易額623.03億美元。其中,進口貿易額570.33億美元、同比減少8.99%,出口貿易額52.7億美元、同比增長2%,貿易逆差517.63億美元、同比減少9.64%;銅進口額531億美元、同比減少6.98%,出口51.8億美元、同比增長6.69%;鉛進口15.22億美元、同比減少28.73%,出口0.67億美元、同比減少55.96%;鋅進口24.11億美元、同比減少30.11%,出口0.23億美元、同比減少38.51%。
2016年,我國銅、鉛鋅產業進出口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銅精礦進口量增加,銅材凈進口量稍有下降,凈出口銅金屬制品3.13萬噸略有增加;二是鉛精礦進口量、未鍛軋鉛出口“雙下降”;三是鋅精礦進口環比有較大增幅、鋅材出口量增長,鋅金屬制品由2015年的凈進口約2.24萬噸實現逆轉為凈出口2.33萬噸,原電池凈出口增長2.44倍。
生產能力巨大,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與國際同行存在較大差距
銅鉛鋅冶煉生產能力巨大,有占世界有色金屬半壁江山之勢。2015年精煉銅產量796.89萬噸,穩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產量34.82%,且呈追趕排名依次為2~10位的智利、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剛果民主共和國、贊比亞、德國和韓國合計產量之勢;精煉鉛產量442.16萬噸,穩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產量的41.53%,是排名依次為2~10位的美國、韓國、印度、德國、墨西哥、英國、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合計403.2萬噸的1.1倍;精鋅產量611.59萬噸,穩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產量的43.98%,是排名依次為2~10位的韓國、印度、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亞、秘魯、墨西哥和哈薩克斯坦合計479.6萬噸的1.28倍。2017年國際銅研究組、鉛鋅研究組3月公布的數據為2016年我國銅產量852萬噸(按增長7%推算)、鉛466.5萬噸、鋅627.4萬噸,創了歷史新高。
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與國際同行存在較大差距。2016年,我國有規模以上銅采選企業256家、鉛鋅采選企業413家,銅冶煉企業194家、鉛鋅冶煉企業341家,銅壓延加工企業1256家。雖然比2015年分別減少了25家、78家、24家、24家和51家,但仍遠超國外同類企業總數。
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我國排名前十位的精煉銅企業產量約590萬噸,占總產量73%左右,同比有所提高;排名前十的精鉛企業產量占比提高了3.9個百分點,到達53.3%;排名前十的精鋅企業產量占比也提高了1.2個百分點,但僅為50.1%。初步測算,2016年排名我國前十的銅、鉛鋅企業產量占比會有所增加,但同國外比仍有很大差距。
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往往受制與人
一方面,國內銅、鉛鋅礦產資源絕大部分獨立于排名前十位的冶煉企業。2016年,排名前十的精煉銅企業中只有2家掌控的國內資源(含再生,下同)能保障30%左右的需要;前十位鉛鋅冶煉企業也只有3家能保障50%左右,且最大精鋅冶煉企業仍延續了幾乎沒有國內資源保障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國70%左右的銅資源仍依賴進口。即使鋅資源對外依存度僅為20%左右,但由于缺乏應有的互信協商機制,在目前鋅價較好、終端消費觀望的大環境下,鋅精礦加工費談判仍受制于跨國公司,且遠低于正常加工成本,鋅骨干冶煉企業生產經營十分艱難。
國際競爭國內化 國內競爭將更加激烈
目前,世界經濟復蘇雖然有了些許起色,但還不知道是否會再發生“黑天鵝”事件,完全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霾。銅、鉛鋅產品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2000年至2015年16年間,世界范圍內銅供應已累積過剩27.91萬噸、鉛供應已累積過剩62.61萬噸,鋅供應已累積過剩更高達422.78萬噸。國際銅研究組、鉛鋅研究組今年3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精煉銅、鉛、鋅市場僅分別出現約5萬噸、3萬噸和28萬噸的供給不足,累積供給過剩局面沒有發生改變。
銅、鋅國際市場是否會步“原油”覆轍應高度關注。事實上,正常的銅、鉛、鋅消費主要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結構及增長率密切相關,而與人口、國土面積和GDP總量沒有很直接關系。這與國際銅研究組對我國2016年銅表觀消費量估計較2015年增長2.5%(遠低于GDP增長率),美國2015年GDP18萬億美元僅消費179.2萬噸銅、我國11萬億美元則消費985萬噸銅的統計數據相呼應。假設到2030年,我國GDP達到2015年美國和其他依次排名銅消費3~10位國家和地區總和的33萬億美元,且銅消費強度達到或略高于其平均水平,也僅需800萬噸左右。與此類似,如果鉛、鋅消費強度也到達美國和其他依次排名3~10位國家和地區平均強度或略高于其平均水平,也僅需要鉛450萬噸、鋅550萬噸。因此,預計近一個時期我國銅、鉛鋅消費量將維持在目前水平,且總體趨勢會向下發展。銅、鉛鋅產品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白熱化趨勢將更加凸顯。
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國辦發〔2016〕42號文(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下同)的全面貫徹落實,特別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深入實施,目前不同所有制銅、鉛鋅企業的不平等激烈競爭局面將逐步扭轉,國內競爭環境將趨于更加公平合理。
環境約束更為突出 資源約束將逐漸弱化
銅、鉛鋅采選冶煉業是列入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控(治)的重點產業,已得到或正在得到高度重視毋庸置疑。關鍵是由于歷史原因,銅、鉛鋅冶煉企業周邊的重金屬污染累積已很可能接近極限,風險極大。目前廣大人民群眾對嚴重“霧霾”已深惡痛絕,而無法否認的是,即使目前最先進的銅、鉛鋅冶煉生產線仍會對大氣產排一定數量有利于PM2.5形成的污染物(具體數據可查看2011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資料編篆委員會編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并公開發行的《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用一個不很恰當的比方來形容目前我國的大氣環境,是受發達國家長期歷史排放和我國快速工業化過程大量排放累積的疊加影響,就像“一盆已達到飽和的鹽水在空中到處漂移,在無風無雨的狀態下稍有添加,就會發生沉淀灑向人間”。因此,特別提醒銅、鉛鋅冶煉企業,要對防控本地區嚴重“霧霾”出現防微杜漸。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銅、鉛鋅資源約束將逐步甚至快速弱化。2015年我國礦產銅金屬量166.71萬噸,雖然僅約占世界總產量的8.72%,但已接近美國當年精煉銅180萬噸的消費量;礦產鉛233.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1.47%,遠超過美國當年158.4萬噸消費量;礦產鋅474.89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5.27%,是美國當年精鋅93.1萬噸消費量的5.1倍。
銅、鉛的循環利用特性優異,鋅難度也不很大且綜合回收利用產業化技術在祥云飛龍等企業取得突破。2015年再生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再生銅產量約305萬噸、鉛150萬噸、鋅137萬噸,均已超過當年美國精煉銅、鉛、鋅的消費總量。1960年至2015年我國已累積消費銅1.1億噸、鉛5380萬噸、鋅7460萬噸,已進入循環利用快車道。隨著我國開發利用國外銅、鉛鋅資源程度扎實提高、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預計很快我國銅、鉛鋅產業發展和消費模式將趨于同發達國家和地區接軌、循環利用比例將顯著提升。
有色金屬工業經濟風險仍在積累過程中,銅產業金融風險頻發,鉛鋅冶煉業總資產負債率達70%
2016年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3.86%,雖然同比回升了近1個百分點,但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1個百分點;資產利潤率為5.07%,也回升了1.21個百分點,但仍低于銀行公布的一般平均貸款利率5.58%。2017年1~2月,在有色金屬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3.98%,資產利潤率為4.6%。
目前,金融機構對有色行業的資金支持仍然受限,部分企業資金很緊張。最近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加之部分企業長、中、短期貸款比例嚴重失衡,要嚴密防范資金鏈斷裂風險。繼“青島港”事件后,近期個別企業發生的資金鏈斷裂事件影響較大,希望大家高度重視。
2015年我國鉛鋅系統中的491家規模以上礦山企業總資產約1163.87億元、負債率48.59%,365家冶煉企業總資產約2234億元、負債率71.52%。
全面準確把握和切實貫徹落實42號文件精神是當務之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制造強國的決策部署,推動有色金屬工業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6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布了42號文。文件不僅開宗明義地將“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作為指導意見的標題,而且在整個文件中都沒有出現“穩增長”一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意義十分重大和深遠。就全國經濟發展而言,“穩增長”無疑是第一位的,但就特定產業(如煤炭、鋼鐵、電解鋁等)則必須把“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放在首位,否則我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的總目標就難以實現。希望銅、鉛鋅產業的廣大干部職工能完整準確把握理解42號文件精神,特別是“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與“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的內在關系,切實牢牢牽住優化存量、主動減量增效益的“牛鼻子”,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不斷取得建設有色金屬工業強國的新成就。
要特別提請大家思考的是,假設2017年至2026年我國銅消費維持在2016年1000萬噸、鉛460萬噸、鋅670萬噸水平,將分別再累積消費1億噸銅、4600萬噸鉛、6700萬噸鋅,與1960年至2015年的56年間累積消費總量基本相當,是否有可能?若可能,則請認真細分到各個可能的消費具體領域?迫切希望大家能深化對世界有色金屬工業和消費發展規律研究,強化我國銅、鉛鋅產業國際綜合比較競爭力分析,吸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教訓,努力盡快形成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綠色科學發展戰略共識。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