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穩”中糾正錯配 破解國有企業高杠桿困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7-24





      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重申穩妥推進去杠桿,并將國有企業去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專家認為,經濟去杠桿的核心是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在“穩”中糾正杠桿錯配,逐步達成由局部到總體的去杠桿目標。破解國有企業高杠桿困境,迫切需要從效率改進入手,優化企業債務資金配置,果斷打破剛性兌付,堅決關閉“僵尸企業”,緩釋杠桿率風險。

      政府部門杠桿率下降

      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目前實體經濟部門杠桿率有所上升,政府部門杠桿率有所下降,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又有所抬頭。一季度,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杠桿率由去年末的234.2%增加到237.5%,增幅為3.3個百分點,主要是居民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上升所致。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居民部門杠桿率進一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交易量的上升,居民住房按揭貸款快速增加。具體來看,居民部門杠桿率從去年末的44.8%上升至一季度末的46.1%,上升了1.3個百分點。居民部門貸款的同比增速達到25%,中長期貸款的增速更是達到31%。

      針對政府部門杠桿率有所下降的現象,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晶認為,政府杠桿率水平短期有所下降,不宜過度解讀。政府債務主要以國債為主,而財政部的國債發行歷來集中于每年的后三個季度。地方政府債務微弱去杠桿可能與中央政府類似,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進一步多樣化,使得一季度地方政府通過PPP等方式的非債務融資規模有所發力,同時地方債發行規模也有所下降。

      國企杠桿率降幅不大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李揚表示,將降低國有企業杠桿放到核心位置,問題抓得越來越準、越來越實、體現了對于去杠桿的實踐與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財政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債總額約90萬億元。根據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了解的國資部門經驗,其中帶息負債約占80%,即72萬億元,而估算的非金融部門債務總額約為120萬億元,表明國有企業債務約占全部企業債務的60%。

      從不同所有制類型資產負債率水平看來,國有企業高居各類型之首。自提出降杠桿的工作任務以來,全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僅從2015年9月的66.3%高點輕微下降至今年5月末的65.8%,下降的幅度不大。

      “國企杠桿率居高不下,除有政府隱性擔保、借錢容易外,還有三大原因。”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欣分析稱,一是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意味著單位產出所需的債務量相應提高,從而導致負債率不斷提升。

      二是企業借新還舊支出加大,新增債務產出下降。常欣分析,從近年的情況看,與私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利息覆蓋率水平顯著偏低,這實際上反映了企業剛性債務約束與日趨下降的盈利能力之間的矛盾。

      三是資金誤配置到低效率企業特別是“僵尸企業”,拖累生產力增長。

      在常欣看來,破解國有企業高杠桿困境,迫切需要從改進效率入手,進一步優化企業的債務資金配置,淘汰落后產能和有償債困難的低效率企業,果斷打破剛性兌付,堅決關閉“僵尸企業”,把其占用的信貸資源和其它生產性資源(包括土地、設備、人力資本等)釋放出來,重新優化配置,推動增長,進而緩釋杠桿率風險。

      “穩”中糾正杠桿錯配

      李揚認為,經濟去杠桿的核心是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在“穩”中糾正杠桿錯配,逐步達成由局部到總體的去杠桿目標。

      李揚強調,去杠桿絕非一日之功,杠桿率攀升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尤其是結構調整涉及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有定力。

      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高杠桿盡管有總量問題,但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即杠桿的錯配,一是部門之間的錯配,二是部門內部的錯配。

      在李揚看來,杠桿轉移旨在糾正杠桿錯配,而非簡單的“風險轉嫁”。通過杠桿轉移,糾正杠桿錯配,實際是要解決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通過杠桿轉移,一定程度上能實現風險與效率的合理匹配。這樣就有可能在保持總杠桿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盡量將杠桿風險降到最低。

      他建議,杠桿轉移應遵循市場原則,由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絕不能是行政安排、政府主導,更不能采取政府誘導的方式。否則,會加劇杠桿轉移過程中因政府擔保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后患無窮。

      去杠桿過程中,需警惕“花樣翻新”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目前隱性債務仍在不斷增長,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花樣翻新”的替代性融資方案,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專項建設基金、政府購買服務、PPP項目等。

      張曉晶認為,在加強政府監管、強化問責的同時,下一步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需進一步推進深層的體制性改革,包括政府職能轉變、中央和地方間財政關系安排、投融資體制改革、財稅金融改革等。
     


      轉自: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從百麗退市看中國企業的轉型困局

      從百麗退市看中國企業的轉型困局

      2017年7月27日,一代“鞋王”百麗宣布在香港退市。創始人鄧耀和CEO盛百椒沒有參加私有化收購,而是賣出全部股份套現百億港元離場。從最高峰時市值1500億港元,到私有化時公司總估值531億港元,百麗市值縮水近2 3。
      2017-08-09
    • 國企走出去 風險如何防

      日前,財政部印發了《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國有企業境外投資全過程涉及的重要財務問題作出規范,以防范財務風險、提高投資效益。
      2017-08-10
    • 從中國企業500強看經濟“虛”“實”新動向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10日在南昌發布的2017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證券業等金融行業利潤普遍下降,制造業人均利潤增長近三成。
      2017-09-11
    • 新起點 國企改革如何發力

      新起點 國企改革如何發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對國有資產、國有資本、國有企業及其改革提出了新任務。如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在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如何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2017-11-1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