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今年年底,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達到10%左右。”在日前召開的2017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費志榮透露。
對比2015年年的末數據,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8%。而在《“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這一比重要在2020年達到15%,同時,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大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這意味著,未來3年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從2015年到2017年提升兩個百分點的速度來看,未來幾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進入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
加速融合滲透掌控“發展命門”
在日前由外國在華留學生評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榜上有名”。
“信息化背景下的綜合國力競爭,比的是數字競爭力,是核心技術、產業體系和產業生態的競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術加速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技術和應用有望實現突破,信息產業向各行業各領域加速融合滲透,我國擁有突出的市場優勢和人力資本優勢,信息產業將迎來戰略機遇期。
此外,近年來,物聯網技術正在逐步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以搭建平臺的形式進軍物聯網領域。2016年,騰訊發力智能家居系統,阿里巴巴打入車聯網市場,百度則以天工智能物聯網平臺將目光投向了工業、物流等五個行業領域。
隨著物聯網進入個人生活和公共服務體系,數據整合的孤島效應逐步顯現。專家指出,由于各個平臺系統的不兼容,調取不同平臺的數據資源,真正實現大計算并不簡單。中國人口紅利帶來的大體量數據資源,還未能實現真正的整合。
余曉暉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關鍵時期,亟須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發展大數據的新應用新業態。要加快大數據在政務、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的應用,培育數據驅動的新經濟形態,強化核心技術能力,掌控大數據發展的命門。他表示,我國應加快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各行業全面融合滲透,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面對國際競爭加快“爬坡過坎”
智能制造、航空產業、衛星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到2020年,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目標是12萬億元。
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3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超過1/3,連續6年居世界首位。而另一方面,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仍然只占到裝備制造業總產值比重的10%,雖然保持比重快速提升的勢頭,但距離2020年發展目標差距不小。
從國際范圍來看,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德國“工業4.0”、英國工業2050戰略、新工業法國計劃……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指出,一方面,面向制造業的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拉開帷幕,高端裝備已成為國際產業競爭焦點,各國紛紛確定了一些重要領域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一些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在高端裝備領域長期占據壟斷地位,比如我國有了國產大飛機,但與波音、空客的研發創新能力相比,仍需“爬坡過坎”。
王鵬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高速動車組、大型客機等裝備自主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行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術缺失,產品可靠性不高,服務體系和品牌建設滯后。”針對這些問題,王鵬說:“未來五年,要加快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的工程應用和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塑造中國制造新形象,帶動制造業水平全面提升。”
增加有效供給凸顯“軟硬結合”
軟硬結合的布局是“十三五”與“十二五”布局相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一大特點。在“十三五”時期的規劃中,數字創意被認定為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之一。這一外延的拓展,凸顯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概念的更加深入。
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看來,相對于工業和硬實力,數字創意產業是著眼于增加軟實力的布局。
《2016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英國數字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為8%,居全球首位;中國數字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為0.7%。橫向來看,中國作為文明之邦,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有待挖掘。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教授陳洪指出,隨著文化信息等新消費形式對消費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將數字創意產業新增進了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數字創意產業作為一種低能耗的產業,創造了無數“隱形”的就業崗位,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領域。
2015年,與數字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大量交叉融合的文化、娛樂業新登記企業10.4萬戶,增長58.5%。數字文化產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逆勢生長,但在火熱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相比其他戰略新興產業,數字文化產業技術門檻低,精神文化屬性強,由此產生的人才匹配、版權保護和監管難題亟待解決。
“一方面,我國在數字創意領域的生產型設備方面落后于世界頂尖水平;另一方面,我國在移動終端、社交應用、數字娛樂等數字創意消費領域已具備一定優勢。”在陳洪看來,技術裝備是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力,文化是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靈魂,提升設計水平是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融合發展是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效能倍增器。他認為,促進數字創意產業的內生融合,就是要加強數字創意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在重點產業領域中新增加數字創意產業,包括數字文化創意裝備、數字文化內容、設計服務等方向。(陳恒 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