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晶硅產業在跌宕起伏中砥礪前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7-29





      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產業形勢基本可概括為:上半年多晶硅價格跌宕起伏,全球及中國多晶硅供應攀高需求火熱。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均價為12.66萬元/噸,同比下滑1.6%。價格變化再次呈現出2016年全年的“N型”走勢,價格最高點和最低點分別出現在2月底的14.27萬元/噸和4月中的10.85萬元/噸,最大降幅達到24.0%。
     
      2017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產量為21.2萬噸,同比增加14.1%,消費量為21.1萬噸,同比增加8.2%,全球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2017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為11.8萬噸,進口多晶硅量約為7萬噸,除去出口量0.2萬噸,總供應量為18.6萬噸,上半年多晶硅消費量為18.55萬噸,同樣供需基本平衡。全球和中國多晶硅上半年都呈供應攀高需求火熱態勢。
     
      預計下半年全球多晶硅的產量增加至22萬噸,硅片產量為40GW,光伏用多晶硅18.2萬噸,再加上半導體用多晶硅1.5萬噸,消費量總計19.7萬噸,因此預測,2017年全球整體多晶硅光伏產業鏈將維持供應略大于需求的狀態。
     
      國內方面,預計2017年下半年產量將達到12.6萬噸,而下半年凈進口多晶硅量預計在6.8萬噸左右,因此總供應量在19.4萬噸。硅片產量約38GW,光伏用多晶硅17.5萬噸,另有半導體用多晶硅0.15萬噸,總計下半年多晶硅消費量在17.65萬噸,相較于供應量少1.75萬噸,因此下半年國內整體呈供大于求的態勢。
     
      多晶硅價格震蕩
     
      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跌宕起伏,國內現貨均價為12.66萬元/噸,同比下滑1.6%。價格變化再次呈現出2016年全年的“N型”走勢,價格最高點和最低點分別出現在2月底的14.27萬元/噸和4月中的10.85萬元/噸,最大降幅達到24.0%。
     
      上半年,多晶硅價格的漲跌波動,主要受“6·30”政策影響,2月底到4月中的價格驟然下跌,正是由于政策對國內市場需求的刺激效果尚不明朗,再加之終端對轉換效率要求的提升,下游只能通過壓縮硅料成本維持生產。4月底開始,受政策明朗化影響,終端需求得到刺激,多晶硅價格開始企穩回升。
     
      進入2017年開始,受光伏補貼政策影響,終端安裝雖相比去年同期略有降溫,但總體仍保持高速增長,因此逐級對上游組件、電池片、硅片甚至多晶硅各環節的價格形成刺激因素。國內多晶硅價格延續去年第四季度上揚走勢,國際多晶硅價格在市場整體走勢向好的情況下成交相對容易,因此漲幅較國內略大,價格跌至低點重新反彈時間也較國內滯后。1月初到2月初國際多晶硅現貨價格仍處于上漲階段,價格從15.37美元/千克上漲至16.26美元/千克,漲幅為5.8%,從2月中旬開始受終端需求不明朗影響,價格緩慢下滑,從16.26美元/千克一路下滑至4月中下旬的12.79美元/千克,跌幅為21.3%,隨后因企業申請補貼延后和領跑者計劃對需求的刺激等因素,支撐了多晶硅價格觸底反彈,價格回升至13.87美元/千克,漲幅為8.4%。
     
      多晶硅價格漲跌的根本原因主要取決于供需,2017年上半年價格能夠在經歷短暫的斷崖式下跌后觸底反彈,主要是受“6·30”政策和“領跑者計劃”影響,終端電站的建設和并網熱潮支撐了上半年多晶硅需求,6月最后一周主流成交價仍繼續回升,且基本均為7~8月份訂單,可見下游對后市需求并不悲觀。第三季度受“9·30”領跑者計劃等政策影響,對單晶的需求將有大幅增加,同時刺激高品質多晶硅料的需求,故三季度價格仍以穩定運行為主,第四季度到安裝低谷,需求受限,因此預計到年底前多晶硅價格將有一定程度回落。
     
      國內多晶硅供需兩旺
     
      2017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為11.8萬噸,進口多晶硅量約為7萬噸,除去出口量0.2萬噸,總供應量為18.6萬噸,而上半年多晶硅消費量為18.55萬噸,因此上半年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
     
      與2016年“630”相比,2017年前4月光伏電站企業相對平靜,從4月底開始“630搶裝潮”跡象明顯,5月份開始全面爆發,到6月份光伏電站項目集中并網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預計今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裝機就有望超過目標達到22GW。下半年,受益于國家能源局正式下發了《關于2017年建設光伏發電先進技術應用基地有關要求的通知》之征求意見稿,針對2017年的第三批領跑者計劃制定了8GW~10GW的規模目標,以及單、多晶組件轉換效率18%與17%的新門檻,預計下半年光伏安裝量將會因領跑者計劃的既定目標得以保障,預計全年裝機規模大約在32GW左右。
     
      上半年,國內旺盛的需求促進了多晶硅生產企業滿產運行,根據在產多晶硅企業的擴建項目和新建企業的項目進度來看,到2017年底,我國多晶硅有效產能預計將達到28.8萬噸/年左右,繼續穩步擴張。考慮到下半年部分在產企業技改優化以及天宏瑞科和東方希望產能新建產能釋放等因素,預計2017年下半年產量在12.6萬噸左右,而下半年凈進口多晶硅量預計在6.8萬噸左右,因此總供應量在19.4萬噸。下游需求方面,下半年光伏裝機量預計在10GW左右,環比上半年降幅為55%,硅片產量約38GW,光伏用多晶硅17.5萬噸,另有半導體用多晶硅0.15萬噸,總計下半年多晶硅消費量同樣在17.65萬噸,相較于供應量少1.75萬噸,下半年國內供應略大于需求,將導致多晶硅價格很難持穩。
     
      全球多晶硅供需雙增長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估計,2017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產量為21.2萬噸,同比增加7.6%。中國產量11.8萬噸,而國外產量為9.4萬噸,中國產量占比達到55.7%。上半年全球前五大生產企業(中能、Wacker、OCI、新特能源、新疆大全)的總產量達12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6.6%,2017年上半年,全球前五大生產企業中,有三家來自中國,美國HEMLOCK和REC退出前五行列,主要是由于美國受“雙反”及“加工貿易暫停”措施的影響,無法將需要繳納高額懲罰性關稅的多晶硅產品出口到中國,因此降低了開工率,產量明顯減少。前五大企業集中度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一方面是由于德國Wacker在美國的產能基本全部釋放,另一方面是中國一線多晶硅企業通過技改將產能發揮到最優水平,躋身于全球前五大企業行列中,整體提高了第一梯隊多晶硅企業集中度。
     
      硅業分會估計,2017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安裝量大約42GW,同比增長40%。硅片產量達到43GW,同比增長19.6%,晶硅電池片產量達到42GW,同比增加16.3%,組件產量為42GW,同比增加8.5%。2017年上半年光伏用多晶硅19.6萬噸,加上半導體消耗多晶硅1.5萬噸,可得出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消費量為21.1萬噸。
     
      光伏產品制造方面,受中國、日本、印度等新興市場光伏產業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下游光伏制造企業紛紛加大生產力度,中國大陸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硅片電池生產地區,2017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地區的硅片產量為40GW,占全球總產量的93%,電池產量30GW,占全球總產量的71.4%。由于電池片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效率衰減嚴重,故一般電池片產出即銷往組件企業,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中國組件產量達34GW,原料主要來自國內電池片和臺灣進口電池片。2017年上半年的從臺灣進口電池片大約5GW,對臺灣電池片的需求同時也刺激了臺灣地區電池企業產量的增長,臺灣當地硅片產能不足的缺口則來自中國大陸。
     
      在終端市場——光伏電站安裝方面,前三大光伏需求國排名重新洗牌,印度取代日本成為需求第三大國家。中國受“630”上網電價政策調整影響,在“630”電價調整大限的關鍵節點,企業加快建設速度成為光伏行業上半年發展的重要原因,2017年中國裝機高峰和2016年類似,提前到上半年,預計安裝量在上半年就將超過既定目標,達到22GW,位居全球第一。2017年第一季度美國光伏裝機為2.044GW(其中大型地面光伏裝機超過1GW),連續第6個季度新增裝機超過2GW,而且在這一季度中美國大型地面光伏投資成本首次降低至1美元/瓦以下。到2017年3月底,美國累計光伏裝機已經達到44.7GW。預計2017年上半年美國光伏新增裝機將達到5GW,位居全球第二。印度新能源與再生能源署統計,印度光伏累積裝機量在2016年底已正式超過9GW,位于印度、目前世界單體最大的光伏電站也通過競標。2017年4月增值稅實施前,出現安裝高峰,帶動上半年光伏安裝量達到4.4GW左右。日本由于面臨電網連接、征地、項目融資、補貼縮減等問題,項目受到限制縮減,在2017年及以后光伏年裝機量將呈逐漸下降趨勢,預計2017年上半年日本光伏安裝量大約在4.3GW。全球前四大光伏安裝市場占比達到85%,需求呈現明顯集中,主要是由于中國太陽能部署的新浪潮,印度太陽能光伏市場翻番,電力采購協議(PPA)價格下滑。
     
      2017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產量達21.2萬噸,硅片產量為43GW,消耗多晶硅19.6萬噸,加上半導體用多晶硅1.5萬噸,上半年多晶硅消費量約21.1萬噸,因此上半年全球供需基本平衡。下半年由于多晶硅供應增加需求下降,預計全球多晶硅光伏產業鏈將呈現略過剩的狀態。

      供應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國4.5萬噸/年的多晶硅技改擴產和新建項目將于2017年下半年加入到新增產能中,達到28.8萬噸/年,其中新建項目尚不能滿產釋放。國外產能幾乎不變。按照各企業擴產后月產量估算,2017年下半年中國多晶硅產量約12.6萬噸,較上半年增加0.8萬噸,下半年全球多晶硅總產量預計將達到22萬噸,全年多晶硅產量達43.2萬噸。下游需求方面,中國、美國、印度是光伏產業發展最具潛力的國家,下半年中國受益于領跑者計劃安裝目標的刺激,安裝量有一定保障,印度和美國安裝量將有所提升,因此預計下半年光伏裝機量將在32GW左右,全年裝機量達到74GW,同比上漲5.7%。下半年終端需求整體偏弱,預計2017年下半年全球硅片產量為40GW,全年產量達到83GW,同比大幅增加20.3%,全年光伏用多晶硅量為37.8萬噸,另加半導體用多晶硅3萬噸,可知,2017年全年多晶硅消費量為40.8萬噸。從全年供需角度分析,上半年供需基本平衡,下半年隨著中國多晶硅擴建產能的釋放,供應增加,而下游需求整體呈弱化趨勢,因此全年多晶硅光伏產業鏈供應略大于需求。
     
      受益于下游終端市場的搶裝潮,2017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市場依舊延續2016年的旺盛需求,上半年基本維持多晶硅供不應求的狀態,一線企業幾乎都超載運行,個別企業分時段小范圍檢修,截止2017年6月底,國內在產多晶硅企業有18家,有效產能由21萬噸/年增加至24.3萬噸/年(新增產能包括:新特能源1.4萬噸/年、洛陽中硅3000噸/年、新疆大全8000噸/年、四川永祥3000噸/年、河南恒星5000噸/年等)。
     
      硅業分會統計,2017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共計約11.8萬噸(一季度產量5.76萬噸,二季度產量6.04萬噸),同比增長17.9%,其中6月份產量約為1.98萬噸,環比減少4.8%,主要是由于陜西天宏和新疆合晶的正常檢修影響部分供應。
     
      目前維持正常生產運行的多晶硅企業達到18家,6月份除2家企業檢修外,其余幾乎滿產運行。上半年按產量排序,江蘇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分別位居前三位,這三大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4.2%。中能、特變、中硅、永祥、亞硅、大全、賽維七家萬噸級企業上半年產量共計9.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9.4%。上半年平均產能利用率達到97.1%。
     
      從各企業生產情況看,2017年江蘇中能7.4萬噸/年多晶硅年產能,除4月份因電氣問題略作檢修外,其余時間都滿產運行,改良西門子法生產裝置正常產量保持在每月6000噸以上的超負荷運行,硅烷流化床顆粒硅項目已有產出,先多自用。新特能源技改擴產項目于6月底達產,現產能達到3.6萬噸/年,下半年通過進一步優化工藝,產能將達到4萬噸/年。洛陽中硅通過新增還原爐等措施,將產能優化至1.8萬噸/年。四川永祥通過精細化管理、工藝嚴格控制,將產能優化至1.8萬噸/年,7月份將進一步優化達到2萬噸/年。新疆大全新建產能設計能力6000噸/年,根據目前生產運營現狀來看,已實現超產運行,產能可達2萬噸/年。國內新增一家多晶硅企業-河南恒星新材料,原名萬年硅業,于2017年4月份投產,5月份穩定出料,現產能為5000噸/年。
     
      進口多晶硅方面,1~5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58016噸,同比減少1.5%。根據5月份多晶硅市場仍持續4月份良好態勢,預計2017年6月份多晶硅進口大約仍然維持在1.2萬噸左右,因此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進口量在7萬噸左右。
     
      綜上所述,2017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11.8萬噸,進口量7萬噸,除去出口量0.2萬噸,因此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供應量約為18.6萬噸。
     
      隨著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多晶硅在光伏領域消費的數量和比例快速增加,硅業分會預計,2017年上半年中國硅片產量增加至40GW,同比大幅增長17.6%。多晶硅在光伏領域的消費量為18.4萬噸,而在半導體領域的消費量則相對平穩,大約在0.15萬噸左右,光伏領域的消費占總消費量99.2%。
     
      光伏產品制造方面,2017年上半年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分30GW和34GW,組件上半年出口量11GW,國內上半年光伏安裝量約22GW,則截至上半年底國內組件新增庫存約1GW。
     
      在終端市場-光伏電站安裝方面,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數據得知,2017年1季度,全國光伏發電保持較快增長,新增裝機達到7.21GW,與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新增裝機4.75GW,同比下降23%;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2.43萬千瓦,同比增長151%。新增裝機呈現集中式光伏電站降速和分布式光伏發電提速的態勢。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8463萬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發電裝機71.88GW,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12.75GW。由于光伏發電標桿電價下調,2016年未投運并網的光伏項目順延到2017年一季度釋放,因此出現了“搶裝潮”。由于上網電價調整節點在6月底,并網投運高峰仍集中在上半年,鑒于第一季度完成7.21GW的裝機容量,加之4月底開始“搶裝潮”的跡象才真正顯現,故預計上半年將完成22GW左右,即上半年便能夠超過新增光伏電站建設目標。
     
      國內半導體領域消費多晶硅多采用進口硅材料,包括進口電子級多晶硅、進口單晶硅棒、進口硅片,但國產電子級多晶硅用量占比也在逐漸增大,據硅業分會估計,2017年上半年國內電子級多晶硅消費量在1500噸左右,其中國內的產量為400噸左右,進口量為1100噸左右,國產占比達到26.7%。
     
      綜上所述,2017年上半年硅片產量40GW,消耗多晶硅18.4萬噸,再加上半導體用多晶硅0.15萬噸,因此上半年國內共消耗多晶硅約18.55萬噸。
     
      市場熱點問題分析
     
      多晶硅實現“中國制造”
     
      作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重要原材料,多晶硅主要用于生產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下游產品。但與我國光伏下游產品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我國對進口多晶硅產品的依賴程度未減明顯減弱。近幾年,國內多晶硅行業一直致力于提高國產多晶硅的比例,打破國外多晶硅生產技術封鎖,降低對進口多晶硅的依賴。經過全行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國內多晶硅產品已經實現“中國制造”。
     
      國內多晶硅企業在困境中攻堅克難,通過各種途徑節能降耗、降本增效,行業技術經濟指標不斷提升。目前,在產多晶硅企業的主流設備為改進型24對棒、36對棒、48對棒還原爐等爐型,單爐產量5噸~12噸,主流多晶硅企業還原電耗從2009年的120kWh/kg-Si降低到53kWh/kg-Si以下,先進企業的多晶硅還原電耗在42kWh/kg-Si左右;綜合電耗從200kWh/kg-Si降低到100kWh/kg-Si以下,降幅50%以上,先進企業的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達到62kWh/kg-Si左右。隨著現有工藝的進一步優化,改良西門子法全流程的綜合電耗和綜合能耗仍有下降空間。生產成本來看(包括折舊),從2009年接近40萬元/噸下降到目前主流的7萬元/噸~8萬元/噸,一線企業生產成本可達6萬元/噸,領銜全球多晶硅生產企業。
     
      電子級多晶硅是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原材料,長期以來,生產技術一直由國外壟斷,成為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瓶頸。通過多年的努力,國家電投黃河新能源分公司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生產出符合集成電路應用的高純電子級多晶硅,打破了中國市場長期由國外壟斷的格局,真正實現了中國制造。高純電子級多晶硅已經得到下游客戶的廣泛認可,產品可用于生產3至8英寸重摻、輕摻拋光片和外延片,并經過12英寸拋光片質量評估,完全可替代進口產品,填補了國內電子級多晶硅的空白。
     
      未來,無論是太陽能級多晶硅還是電子級多晶硅,國內生產企業都將在核心技術研發和質量提升方面做到領先,真正實現多晶硅“中國制造”。
     
      多晶硅進口量居高不下
     
      根據海關最新數據統計,2017年5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12553噸,環比增長22.3%,達到歷史次高點。1~5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58016噸,同比減少1.5%。其中,從韓國進口量為27041噸,占總進口量的46.6%;從德國進口量為17862噸,占比達到30.8%,從美國進口量為3722噸,占總進口量的6.4%。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第一,從韓國進口量仍位居第一。5月份,從韓國進口量為6905噸,占總進口量的55.0%。1~5月份累計從韓國進口量達到27041噸,占累計總進口量的46.6%。韓國多晶硅幾乎全部出口到中國,5月份從韓國進口量環比大增50.6%,正是4月份中國終端市場開始回暖所致,加之我國對韓國復審終裁在即,在非調查期向中國出口多晶硅量并不影響終裁結果,故從韓國進口多晶硅量居高不下。第二,德國進口量穩居第二。5月份從德國進口多晶硅3092噸,環比減少9.9%,占總進口量的24.6%。1~5月份累計進口量為17862噸,占比達到30.8%。5月份因市場低迷從德國進口量雖然減少,但仍處國內進口量第二位。第三,從美國按保稅區倉儲方式進口不減。5月份從美國進口多晶硅889噸,占比為7.1%,1~5月份累計3722噸,占總進口量的6.4%。從美國進口量雖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85.2%的進口量是通過保稅區倉儲的方式進入國內,直接規避相對高額的懲罰性關稅。
     
      金剛線切片工藝改造全面啟動
     
      我國金剛線生產企業通過自主研發,近幾年相關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已在硅、藍寶石等硬脆材料的開方等方面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目前,國內金剛線制造技術與國際領先技術的差距逐步縮小,已能生產硅切片線。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金剛線行業有望逐步實現進口替代,提高市場空間巨大的硅切片線市場的占有率。
     
      當前,金剛線切片工藝因為性價比更高而受到熱捧,保利協鑫從2017年3月份開始即全力推進金剛線切多晶機臺的改造,擴大產量,盡力滿足市場需求。當前金剛線切片產量已達到約6000萬片/月,比例已達到約20%,未來還將快速提高。國內隨著產能釋放,金剛線切多晶硅片的性價比將進一步凸顯。
     
      單晶硅切片市場,金剛線正在快速替代傳統切割工藝。金剛線用于切割單晶硅有提高切割效率、降低材料損耗、增加出片率、減少污染等優點。據ITRPV預測,2018年之后,在單晶硅切片市場,金剛線切割工藝的市場滲透率(當前市場需求/潛在市場需求)將超過70%。單晶硅龍頭企業隆基股份已經在全廠范圍內應用金剛線切片技術。
     
      多晶硅切片市場,金剛線切割技術尚未達到大規模使用,但金剛線改造已全面啟動。多晶硅切割使用金剛線主要有兩個技術問題:一是鑄錠晶體的異質節點會導致斷線的問題,二是金剛線切割的損傷層比較淺,使得傳統的HF/HNO3制絨技術不能產生良好的光學性能。目前,保利協鑫等多晶行業龍頭企業已通過黑硅等技術手段較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問題,并推出了相關金剛線切割的多晶硅片產品。據了解,金剛切割工藝已在國內多晶硅切片市場得到大范圍推廣,并預測未來幾年內應用規模將迅速增長。
     
      綜上所述,金剛線因其切割效率、材料損耗、環境保護、產品質量、運營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已在方硅芯切割等領域基本替代傳統切割技術;在單晶硅切片等市場正在快速替代傳統切割技術;在多晶硅切片領域當前已有一定技術突破,隨著技術進步,預計未來幾年滲透率會逐年提升。(作者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從太陽能級邁向電子級 國產多晶硅路有多遠?

      從太陽能級邁向電子級 國產多晶硅路有多遠?

      從太陽能級多晶硅邁向電子級多晶硅,中間的路有多遠,要跨越多少技術關卡,多晶硅企業如何布局,業內專家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答案。
      2018-07-11
    • 我國多晶硅價格短期內仍有上行空間

      我國多晶硅價格短期內仍有上行空間

      進入8月份以來,受市場供應緊張影響,我國多晶硅價格持續上行。據生意社監測,8月7日,我國國內市場多晶硅太陽能級一級硅料報價達55000元 噸上下,進口硅料達58000-62000元 噸區間,漲幅13 67%。
      2020-08-1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