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來,中國大陸新增的面板生產線至少有10多條,但是相關產業人才并沒有因為蓬勃發展的面板產業而迅速增加,面板產業人才十分匱乏。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研究員耿怡表示,近年來,全球面板企業之間掀起的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如何解面板產業人才之困是中國面板產業急需解決的一道難題。
(圖片來源:互聯網)
顯示產業人才十分匱乏
中國大陸面板企業通過率先布局液晶面板超高世代線將取得產能優勢,到2019年,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能有望問鼎全球第一,奠定中國大陸在全球液晶面板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大陸OLED產業也蓬勃興起,已建和在建的OLED產線已經超過10條。
中國大陸顯示產業轟轟烈烈的發展表象背后是人才的匱乏,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新清指出,中國大陸顯示產業發展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大陸顯示產業人才的增長速度。當中國大陸剛剛進入LCD產業的時候,可以從國外引進一些現成的人才,但是到10.5代LCD世代線的時候,全球有經驗的人才越來越少,同時,到6代OLED產線的時候,人才更是稀少,只有韓國才有成套生產經驗的人才。未來還有量子點技術、MicroLED等新型、前沿顯示技術,如果中國大陸要突破這些技術可能人才是最大的制約因素。
確實,中國大陸顯示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顯示出人才的捉襟見肘。耿怡表示,2017年多條液晶高世代線和OLED產線進入量產階段,國內相關產線材料和設備的采購額達到1000億元,成熟和高水平的人才資源是各大企業競相攫取的寶貴資源。液晶產業通過引進外籍人才的手段難以解決人才不足的難題,OLED是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全球范圍內都存在人才積累不夠充分的問題。
中國大陸顯示產業人才匱乏已經成為一件棘手的事情。當前我國顯示企業人才招募途徑是以“挖人”為主,耿怡指出,企業為節省時間,更傾向于高薪聘請有經驗的專業人士,而往往忽略了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和隊伍的搭建,我國顯示產業人力成本不斷被推高,但是人才缺乏的根本問題卻未得到解決。
如果中國大陸顯示企業一直相互挖角,而不去解決顯示產業人才匱乏問題,中國大陸顯示產業將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更難以實現從顯示大國向顯示強國的跨越。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袁桐認為,現在中國已經成為產能大國,如果中國顯示產業要繼續走強,要真正實現超越,需要依靠多元化、創新性的人才。這里的人才不只局限于顯示器件人才,還包括顯示產業配套人才。
政策扶持引進國際人才
顯示產業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業,中國顯示產業通過資本的力量已經在產能上實現一定的跨越,但是顯示產業的競爭不止于此,還存在技術的競爭,而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如果一個行業沒有大量的人才作為支撐點,很難走得長遠,更難以形成超越。中國政府相關機構在制定顯示產業扶持計劃的時候不能只浮于表面,只注重一些表層的數據,而應該從推動顯示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新清呼吁,應該像支持顯示行業發展項目一樣支持顯示產業人才的培養,可以將顯示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列入《新型顯示產業超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甚至可以給予明確的資金扶持。
復旦大學教授谷至華則建議,政府和企業聯合建立中國新型顯示學院或者大學,因為中國大陸顯示行業走到今天已經非常大了,需要正規的綜合性大學來為它專門進行配套。谷至華透露,早在2000年初期,中國液晶顯示產業剛剛開始,OLED產業還未落地的時候,他就建議國家應該建一所與面板產業相關的高等院校,為產業培養綜合性人才。韓國顯示產業之所以引領全球,與它們較早注重顯示專業人才培養有關。據了解,京畿大學(KyungHeeUniversity)信息顯示系教授JangJin建立了全球第一所顯示學院。“20年前,我經常聽到顯示公司抱怨他們缺乏碩士和博士人才,這導致我創建了顯示學院。”JangJin回憶說。在JangJin的主導下,KyungHeeUniversity在1997年開設了顯示學院研究生院,并于2004年首次在全球開設了顯示專業本科學位。
目前,市場對建立中國新型顯示高等院校的需求十分緊迫。谷至華指出,新型顯示設計發光學的問題,需要研究發光的基本性質、基本原理,甚至需要研究一些新的發光材料。而且發光材料的研發不僅涉及材料本身的問題,也牽扯到物理學、化學等問題,這就需要一些綜合性的人才。現在各個大學雖然都有一些與顯示相關的研究室或者專業,但是比較分散,很容易做一些重復性工作,與產業配合度不夠,不利于培養出能推動顯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現在企業發展比學校研發還要快,學校老師要向企業學習,這是不正常的,這說明顯示產業在我們國家產業中還處于比較低的位置。”
在人才培養上,除了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之外,還需要引進國際顯示行業人才。中國大陸顯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帶動一些人才的成長,但是企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不均勻。例如國內器件企業由于取得較快發展,人才相對較多,但是顯示產業配套國內發展比較滯后,人才可能就非常稀少,所以需要根據中國面板產業發展現狀適度地引進一些國際化人才,彌補國內的不足。
而且這種引進不只是單純地讓海外人才到國內工作,中國企業還可以到海外收購一些顯示產業相關的研究機構,加速國內顯示產業的升級。谷至華指出,不要閉門造車,做一些無謂的研發。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中電熊貓這些面板企業一年有幾十億元的研發費用,需要把這些錢花在刀刃上。他表示,面板企業一定要有走出去的理念,利用資本整合全球資源,收購石墨烯研究院、液晶研究室、OLED研究中心等,網羅全球頂尖人才,為我所用,這樣才有可能在顯示行業實現領跑。在整合全球資源上,韓國廠商已經為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做出了榜樣。例如,2013年,三星為了掌握關鍵原料,以韓國電子材料領域并購史上的天價——3455億韓元買下Novaled。
但是引進國際化人才不是最終目的。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副秘書長胡春明認為,配套企業和器件企業都明白,引進人才是必然的手段,但是引進人才不是企業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培育出本地化的人才,培育本地化人才也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本地化建設讓產業國際化參與者越來越多,讓我們的產業技術不斷進步。
校企聯動培養本地人才
本地化人才培養非常重要,他們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力軍。學校和企業應該緊密配合培養出符合產業發展的多元化人才,這樣才能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耿怡指出,三星在發展新型顯示過程中,除了加強與國外先進企業人員的交流,同時十分注重與大學、研究院所的課題合作,積極提供實習崗位給在校學生和研究生,剛畢業的博士在企業任職,較短時間內即可承擔相應的研究和生產工作。反觀我國,高校和研究院所等人才培養機構與企業的生產方向嚴重脫節,在課程設置、能力培養、研究方向等方面缺乏相應的引導性和前瞻性,從校門到廠門需要較長的道路。
之前國內有一些專業由于沒有緊貼市場,與市場脫節,導致中途夭折。谷至華回憶,中國科技大學最早有一個發光專業,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國內有兩個領域需要發光領域的人才,一個領域是CRT電視的熒光粉,另一個領域是照明熒光粉,但是后來發現熒光粉并沒有太大的市場,辦了幾年停掉了。
現在國內學校和企業已經轉變了之前與市場脫節的人才培養思路,雙方進行了各種聯合培養計劃。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徐征透露,他們和維信諾簽署了聯合培養人才的協議,學生只要通過維信諾的面試就能以擬錄用的方式在維信諾進行一年的培養,并在企業做課題研究,畢業之后可以直接到維信諾公司工作。前幾年,京東方也和他們簽署了類似的聯合培養人才的協議。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讓學生更快地融入企業,迅速成長為企業需要的人才,其中北京交通大學已經有不少學生成為顯示行業的核心人才。
實際上,學校培養機制不僅要與市場相結合,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曾培養出大量行業人才的JangJin被問及教育理念時,他說:“我們試圖教會學生在未來的行業需要學習什么,傳授見解。”目前,他的學生有機會與來自韓國、美國和德國的公司合作,并通過參與公司的項目,許多畢業生現在正在為包括三星、LG和蘋果在內的全球企業工作。
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老師嚴建花指出,現在國內企業會把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放到學校來做,學校的實驗室比較靈活方便,通過課題項目會做一些前沿技術的開發,同時,也幫助企業和學校培養人才,北大學生畢業后通過項目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并很快融入企業。
在職培訓提升工作經驗
顯示產業人才數量的增加和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各種培訓機構和企業的推動。
中國大陸顯示產業的發展讓人才匱乏的問題十分凸顯,這也給培訓機構留出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北京大學、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福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都和企業進行了相關合作,針對企業產線員工進行各種培訓,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
梁新清指出,他們針對顯示行業舉辦了一個培訓學校,他覺得,培訓機構的教育要與學校、企業的教育有所區別,要更加注重工藝工程師的培訓,他們會請一些有產線經驗的工程師介紹一些如何解決工藝的問題,這在短期內可以迅速提升工程師的經驗。
福州大學教授嚴群在人才培養上有更大的設想。嚴群透露,他們會和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真正為企業解決系統化的培訓和教育工程問題。他們不僅會針對新員工、有一定經驗的人進行定制化、個性化的培訓,還可以進行能力升級化培訓。例如,不僅培訓產線經驗,還就工藝相關聯的材料和設備進行培訓,甚至引入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培訓方式,提升培訓的效率。此外,他們還設想讓培訓與工作能力掛鉤,做到精準培訓。
總之,隨著顯示產業的不斷發展,人才已經成為中國顯示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我們依然不管不顧,不盡快將人才培養提上日程,我國顯示產業很難趕上韓國的步伐,更談不上實現真正超越。(記者 林美炳)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