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房供地主體多元誰先受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25





      近日,據媒體報道,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要改變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的情況,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土地和城市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完善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土地制度,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這一新聞隨即在社會引發全民熱議。
     
      住房供地主體多元誰先受益?
     
      A、釋放多重利好
     
      此次國土資源部的表態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過去多年我國住房用地一直是地方政府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壟斷供應,地價高與房價貴,被認為與住房供地壟斷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表態提到的“居住用地”并非供應向商品房,而是建成租賃住房,為“租購并舉”打開新的發展通道。
     
      一旦打破政府對住房供地的壟斷,住房供地渠道必將增加,供地方式將會多元化,供地主體將不再單一化。意味著住房供地會大大增加,繼而推動住房供應增加。即便這種變革目前主要增加租賃房源,由于分流了樓市需求,將會對中國樓市產生深刻影響,房價回歸合理水平,或許不再是夢。
     
      這也將釋放多種利好:首先,對租房市場是重大利好。過去,租房市場滯后于商品房市場,原因之一就是住房供地被壟斷,有限的住房供地主要用于商品房建設,租賃住房自然供給不足。今后當企業自有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用于建租賃房,租房市場必將快速發展。
     
      其次,有利于盤活利用閑置土地資源。目前,部分土地在企業手里沒有被合理利用,農村集體組織中也有不少集體用地處于閑置狀態或者未被合理利用,這是一種浪費。今后,當非房地產企業可以利用手中自有用地建設住房,農村集體組織可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房,就會避免浪費、增加收入。
     
      其三,取消了住房“中間成本”。多年來,住房用地先經地方政府之手出讓,再經開發商之手建設銷售,“中間人”必然會從中獲得巨大收益,而最終埋單者就是租房人和買房人。一旦打破住房供地壟斷,就沒有“中間成本”了,有利于降租金、降房價,對于減輕租房人和買房人經濟負擔有積極意義。
     
      實際上,“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將打破兩種樓市壟斷,一種是地方政府對住房土地供應的壟斷,一種是房地產企業集體對住房建設的壟斷。今后,非房地產企業似乎也有資格開發建設房地產項目了,這將使樓市競爭更加激烈,競爭將會使中國樓市變得更加健康。
     
      另外,此舉還能倒逼地方政府不再依賴土地財政,使地方財政收入結構更為合理。由于可以有效增加住房供應,有利于抑制房價防止樓市泡沫,也為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可見,住房供地不再壟斷,不只是利好租房市場,還有利于樓市、財政、金融、經濟等方面。
     
      目前,從姜大明部長的表述來看,住房供地不再壟斷主要利好住房租賃市場,但如果實施情況好,不排除延伸到商品房市場。
     
      B、13城試點已于去年開始
     
      這條新聞的確很“猛”,但絕不是突然出現,而是早有先兆。比如十九大報告有關住房制度的表述是:“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多主體供給”已經暗示住房供地制度將發生變革。事實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在去年就已經開始了試點。
     
      2017年8月28日,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確定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武漢、合肥、鄭州、廣州、佛山、肇慶、沈陽、成都這13個城市開展試點。
     
      根據該方案,亮點主要有以下內容:項目用地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村土地利用規劃,以集體建設用地的存量土地為主(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區、廣大農村地區以及城鄉結合部和城市內部也有一些零散的集體土地),不得占用耕地;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行開發運營,也可以通過聯營、入股等方式建設運營集體租賃住房;集體租賃住房出租,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租賃合同約定,不得以租代售。承租的集體租賃住房,不得轉租;探索保障承租人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承租人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憑登記備案的住房租賃合同依法申領居住證,享受規定的基本公共服務,有條件的城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對非本地戶籍承租人的社會保障機制。
     
      綜合來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必再經過政府征地環節,可以直接進入市場,并且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行開發運營,還可以通過聯營、入股等方式建設運營集體租賃住房。”這屬于一項重大的突破。
     
      C、誰能享受政策最大紅利
     
      業內人士認為,高房價的一個原因在于政府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造成土地資源稀缺。在土地市場引入多個主體,將有利于健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住宅土地來源單一,國有土地招拍掛出讓是開發商獲得住宅土地的最主要渠道。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告訴媒體,長期以來,我國居住用地供給者只有政府,一方面,市場上土地需求有些供不應求;另一方面,農村土地卻難以流轉,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長期的土地供給稀缺,造成了住房供應的短缺,房價隨之上漲。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上海土地供應完成計劃的比例僅為20%左右,這也成為2017年兩地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認為,新的土地舉措的落實,意味著我國土地供應將出現實質性變化,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的歷史將逐漸終結,這對房地產市場的格局以及房價未來的走勢必然產生實質性影響。
     
      政府放開土地供應,是不是意味著樓市將在短期內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從土地市場的用地來源看,主要包括國有用地和集體用地,在住宅市場的用地方面,將會逐漸放開集體建設用地,“但是必須注意,當前在居住用地的放開方面,其實只有租賃市場才有機會,其他領域不太可能一次性放開。而且,真正對此類集體建設用地適度放寬政策的,也主要是一些大城市中的城中村和城邊村”。
     
      在此背景下,目前頗受關注的租賃市場將可能成為最先收到土地紅利的市場,一些鄰近城市的城中村、城市近郊農村將有可能最先受益。
     
      市場上有觀點認為,有5類人員將受益于此政策:第一類是被地方政府認可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國企、上市公司、發展態勢良好的創新企業等,他們可以獲得定向轉讓的產業用地,在上面給員工建設住宅。由此,企業競爭力增強,運營成本下降。第二類是上述企業的核心員工、中高層,他們將優先獲得房子,甚至可能不只一套。第三類是大城市近郊的農民,他們將通過集體組織獲得建設租賃住房的機會,獲得大量的土地紅利。第四類是高學歷、有技術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他們可以跳槽到“有建房權”的企業分享紅利。第五類是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只有這類城市才有持續的人口吸引力,而且越是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及其附近城市),實施上述新政之后,對優秀企業的吸引力越強。
     
      總之,當政府不再壟斷住宅供地之后,大城市及大企業的人才競爭力也會增強。而遠離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將面臨優秀企業、人才的雙重流失。大城市里的小企業會在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因為它們沒有“建房權”,留住核心人才只能靠股權和年薪了。
     
      D、房價會降嗎
     
      姜大明表示,2018年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他的發言經媒體發布后,對城市房價及地方政府財政影響也出現大量分析,“樓市巨變”“土地財政終結”等觀點出現在諸多媒體版面。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真的會讓房價下跌嗎?
     
      方圓地產首席分析師鄧浩志認為,現有商住用地大規模建設租賃住房,會令商品房的供應相應減少,如果新的土地政策,能夠真正實現在集體土地和非房企所拿地塊上建設租賃住房,這也將減少對原有商住用地的占用,這有利于降低商品住宅的供求關系矛盾,但降低房價效果肯定不會那么大。
     
      合富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梁燕明說,政策如果落實的話,將對拓寬房源供應的來源,緩解一線城市租售市場供求緊張的局面,產生正面的影響。探索利用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等措施,有望能進一步拓寬租賃房源的供應量,將對租賃市場的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
     
      克而瑞廣州首席分析師肖文曉覺得,允許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對于租購并舉而言,其意義主要在于在商品房用地之外新增了一個租賃住房的供應渠道,客觀上有利于化解外界對于商品房用地過多地被租賃住房擠壓、從而導致房價高居不下的擔憂,其對于穩定樓市的正面意義還是值得肯定的。
     
      總的來說,業界普遍認為,此政策意義重大,但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不會有市場預期那么大。雖然集體土地可以供應市場,但集體土地的性質沒有發生改變,因此也不會變為居住用地,所以并沒有增加商品房的供給,對房價的影響不會太大。
     
      同時,應該注意到的是,這次國土部部長講話中的用詞說“研究制定”和“探索”,表明這只是剛剛開始,未來還要進一步試點,到將來推開也是有限范圍內。
     
      另外類似政策下,關于小產權房的討論或會繼續增加。必須強調一點是,小產權房是在無審批、無監管的非法用地上建成的,定性為違法違章建筑,沒有轉正的可能。其更多的是一些農村經營性用地,和宅基地不是一個土地概念。所以小產權房依然會管制,而合規的宅基地將獲得優先改革的機會。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還提到,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嚴躍進表示,很多國有企業用地的工業用地當前需要積極轉性,過去很少會提及做住宅用地,但也不排除一些大城市在土地增量市場有限的情況下,會對此類存量用地積極盤活,所以實際上有助于土地用地制度的靈活,同時為“商品房、保障房、共有產權房、租賃住房”四元產品線提供更有保障的用地。
     
      E、后續配套政策改革更為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根據國土部部長的講話信息做出“樓市巨變”“土地財政終結”的評價,為時尚早,打破政府壟斷住宅供地后,配套土地制度安排將更為關鍵。
     
      長期以來,土地作為稀有資源,采用的是有償使用方式。早前采取的是土地協議出讓,政府與土地使用者協商,簽訂出讓合同,受讓人繳納土地出讓金。2002年國土資源部簽發11號文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規定商業、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意向用地者公開競標,價高者得地。此后所有經營性用地都須依法走招拍掛方式受讓土地使用權,縣、市兩級政府成為土地所有權主體,壟斷了整個住宅用地的供應。
     
      劉守英說,國土資源部上述改革信號的確可能打破政府在住房土地供應上的壟斷,原來所有城市住房的用地都須通過招拍掛來供地,現在改為只要土地使用權合法,即掌握一些存量國有土地的企業,就不需要通過招拍掛,可以供應住宅用地。
     
      但劉守英指出,由于國土資源部上述表述信息量過少,還有諸多問題不清楚,需要國土部門作更為詳細的解釋。
     
      一是“非房地產企業”概念指什么?非國有企業包不包括?國有企業是不是都在里面,都可以去申請?
     
      二是非房地產企業合法取得的土地,不通過政府壟斷的招牌掛市場供地,哪些土地可以作為住宅用地?有多大比例的土地可以供應?該用地要不要符合整個城市的供地結構?哪個部門負責審批?
     
      三是如果是制造企業依法取得存量土地轉為住房用地,怎么轉?原來制造企業通過協議依法取得的土地,土地屬性是工業用地,將來轉成住宅用地,土地屬性就變成住宅用地,這一過程產生的增值收益怎么分配?是都由制造企業留下來,還是有一定的比例用來做基礎設施?
     
      四是可作為住宅用地的,是新增土地還是存量土地,新增土地是不是也可采取這一打破政府壟斷供應的方式?
     
      五是當前很多地方政府支出依賴房地產土地出讓金,未來這一塊資金沒了,地方政府靠什么過日子?
     
      劉守英表示,打破政府壟斷住宅用地供應后,后續配套政策改革是更為關鍵的部分,否則又會留下尋租空間。
     
      劉守英認為,國土資源部之所在選擇當下時機來釋放改革信號,其大背景是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未來整套土地制度改革都要指向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房子一些用來住,還有一些用來租,那住的這一塊里面,非投資性住房的土地怎么供?投資性商品房的土地怎么供?以及租賃性住房的土地怎么供?這些是土地部門正在研究的問題。”劉守英說,“如果這些問題不處理好,整個住宅市場就亂了。”
     
      劉守英指出,住房市場的租售并舉,要求多主體供應,這套制度安排,土地制度怎么去跟進?具體牽涉到租賃房部分的土地是不是不再走招拍掛?“租賃房的地以后可通過土地的租賃來解決,或也可通過現有存量用地改租賃房用地來解決。”他建議。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住房租賃政策密集出臺 將來租房會更方便嗎?

      住房租賃政策密集出臺 將來租房會更方便嗎?

      日前,住建部等九部委選取廣州、深圳、南京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的地區。上海首批公開出讓的兩幅租賃住房用地成交,采取只租不售模式。北京也要求拿地企業自持租賃住房,只租不售。
      2017-07-28
    • 互聯網巨頭相繼入局 住房租賃市場或生變

      互聯網巨頭相繼入局 住房租賃市場或生變

      在樓市已經“退燒”的態勢下,近日互聯網巨頭相繼宣布涉足房地產領域。那么,四處出擊的互聯網巨頭們在挺進房產電商市場后會對市場產生何種影響?
      2017-11-12
    • 住房租賃市場迎來金融資本

      住房租賃市場迎來金融資本

      隨著“租售同權”等政策出臺,今年以來,房企、互聯網巨頭陸續介入住房租賃市場。近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密集宣布進軍住房租賃市場,使得整個住房租房市場或迎來變局。
      2017-12-12
    • 政府將不再壟斷住房供地 這些影響你要知道

      政府將不再壟斷住房供地 這些影響你要知道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15日對媒體表示,中國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2018-01-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