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將從汽車業外資股比限制放開中受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05





      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面取消限制。
     
      市場往往高估政策短期沖擊,低估長期格局優化。汽車行業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不會對目前傳統汽車領域合資格局造成過于猛烈的沖擊,更多將體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加劇。
     
      首先,眼前最有可能實現的是今年放開的新能源汽車外資獨資建廠。特斯拉作為這一政策最大受益者,也是新能源車企里最為“激進”的一家,在華獨資設廠最有可能性。特斯拉到來,將使相關零部件產業鏈直接受益。今年是蔚來、威馬、拜騰、小鵬等新能源車企“新造車勢力”量產落地時間節點。如此時把特斯拉這條“鯰魚”放進來,對“新造車勢力”勢必帶來一定挑戰。
     
      其次,政策明確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外資車企會另起爐灶嗎?從2017年開始,已明確不再批復傳統汽車新建產能。如果外資想在中國成立超過兩家以上合資公司,只能通過新能源汽車車型落地。這一政策事實上早在去年就在某種程度上被“解鎖”。2017年6月,最早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的大眾汽車集團,就在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之后,再次“聯姻”江淮,成立江淮大眾專門生產純電動汽車。此后,長城寶馬、福特眾泰等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外資新能源汽車公司,是否會打壓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似乎沒有那么容易。事實上,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全球的50%,而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出貨量占全球的60%以上。放眼全球汽車工業,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具備彎道超車機會。此時打開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可增加新能源汽車產業在資本、技術層面活躍度,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摸爬滾打。
     
      再次,乘用車放開股比限制,政策給了主流車企博弈期。從操作層面看,在股比放開后,外方屆時將有可能逐步收購中方股權,中方話語權將有所削弱,這取決于外資車企在中國的市場戰略以及中外股東雙方的綜合實力。但畢竟此前擁有三十余年的積淀,絕大多數主流汽車廠商在中國都有合資企業,他們深諳擁有中方的合作伙伴可降低很多不確定風險,合作共贏將仍然是主流。
     
      事實上,進口關稅的降低對車企而言影響最為直接。進口車價格下降,對于國產經濟型車型影響不大,但會對20萬元以上的國產車型價格帶來影響。舉例來看,目前以凱美瑞、帕薩特等為代表的中級轎車和以CRV、途觀為代表的中級SUV,在中國的定價比美國要貴15%到20%。未來中國汽車進口關稅下降至15%至10%,則進口車與國產車仍然有一定程度價差。但如果關稅下降至10%甚至5%左右,對于20萬元左右的中高端國產車型將造成直接壓力,從而帶來自主品牌的售價下壓。
     
      目前,由于政策剛剛出臺,后續具體落地有待慢慢觀察。如果關稅下降幅度略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價格壁壘,則可避免股比限制放開和關稅下降同時帶來的沖擊。
     
      不可回避,汽車產業會因改革深入而引起利益再分配。但從長遠看,政府將一定會更大程度鼓勵各類企業加入競爭。而開放的資本和政策,將是中國汽車行業在未來從大變強的一個轉折點。(崔小粟)
     
      轉自: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豐田到底為什么要推倒重來?

      沒有人能夠準確解釋,為什么1000萬輛在汽車行業會是個“魔咒”,巨頭們先后這個數字周邊狠狠跌跤。如今,栽過跟頭的豐田汽車卷土重來,不過這一次,它瞄準的決非僅僅是銷售數字。
      2017-05-05
    • 星河互聯:你還在汽車金融淘金,我們卻看好“賣水”機會

      風險控制,是所有金融行業公司的死穴,汽車金融同樣如此。傳統的汽車金融項目,一放大規模就會死于風控,風控嚴格則成長緩慢收益低于資金成本
      2017-05-31
    • 人工智能對汽車業是創造還是毀滅

      前,汽車業是人工智能應用最廣泛的行業之一,眾多車企都在狠砸資金加快在人工智能布局,以加快自動駕駛、車聯網和移動出行等領域的研發。
      2017-08-02
    •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離不開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離不開"全球化"

      德勤卻在其近期發布的《2017汽車產業對外投資報告》中指出,中國汽車行業的持續繁榮增長不能僅依賴政府政策的推動,長遠而言,中國汽車企業必須加快自身的全球化布局,提升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才能實現產業的持久繁榮。
      2017-08-1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