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如何破解賣難困局?埋頭苦種難以解憂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09





      今年以來,全國農產品滯銷事件此起彼伏,“價低賣難”也成為農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和心頭的憂慮。農產品為何滯銷賣難?問題到底出在哪些環節上?如何應對破解這一難題?農產品如何避免“過山車式”的價格起伏?

    nongchanpin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跟風種植 流通不暢 品牌意識亟待增強


      實際上,導致農產品滯銷賣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農民由于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閉塞或對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足,農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價格大跌卻仍然無人問津的局面。此外,很多產地的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儲存能力欠缺,農產品的供需結構以及管理體制也都存在一定問題。


      眾所周知,農產品的種植和收獲都有其周期性,且比較固定。在收獲的季節,各地相同品類的農產品會集中上市,而且一些不易貯存的農產品則需要盡快賣出,不然會爛在農民手里,但因為流通緊張等問題,大量的供應會造成壓價,從而導致“賣難”現象的產生。


      此外,農產品種植盲目跟風的問題一直存在。當某種農產品出現賺錢效應的時候,農民就會一哄而上種植這種產品,其結果就是該產品嚴重供過于求,價格暴跌。而當某種產品出現虧損的時候,農民又都大量減少甚至停止該農作物的種植,結果導致該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因此就陷入了一個周期性的循環——價格不斷暴漲暴跌。


      據了解,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獲取產品銷售信息的手段僅限于鄰里鄉親的口口相傳,而并不是通過正規渠道和現代傳媒手段來獲得精準的市場需求信息。因此導致了他們每年在種植農產品時,依賴當前并不正當的價格引導,形成了“小生產—大市場”的供需矛盾。


      目前,大部分地區農產品的銷售模式主要還是“農戶—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繁冗的流通環節、過高的流通成本,再加上冷鏈運輸發展滯后,導致了流通效率降低,產品損耗也很嚴重。


      還有一些農民認為,在產品稀少的情況下,提提價,商販可以理解和接受。特別是在產品量大,且價格有所上揚的時候,有些農民常常會覺得這是好現象,因此在商販上門收購的時候拒絕出售,想等價格更高一些再賣。殊不知,商販之間的信息都是互通的,等真正需要商販收購的時候,等來的卻是“空空如也”。


      此外,大多數農民都意識不到品牌對于農產品的重要性,在長期的經營中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缺乏市場意識,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生產過剩,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龔英認為,鄉村振興不僅意味著讓農民能吃飽,而且產品要能運出來,銷量要大,才能致富。農產品要實現品牌化走出去。


      突破常規 拓展思路 滿足多元消費需求


      價格是市場競爭的法寶,同品質的農產品價格低的,競爭力就強。生產成本是價格的基礎,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價格競爭的策略得以實施。要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實行“低成本低價格”策略。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質優價正成為新的消費動向。要實現農業高效,必須實現農產品優質。


      因此,農民在種植之前,必須了解市場供求信息,學會錯位看市場,不要盲目跟風。除大宗糧食類農產品外,盡量選擇獨特、稀少、珍貴的品種,這樣才可以保障自家產品的競爭力。此外,要充分利用“農產品+電商平臺+網紅直播”“農產品+互聯網+認養農業”“農產品+可視化”等網絡策略,互聯網不僅能幫助宣傳銷售還能獲取信息開拓市場。


      據記者了解,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的大部分銷售大戶都和產地農民建立了農村合作社,這種“直通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既穩固,又降低了運營成本,而且便于產品的安全可溯。比如,新發地市場“草莓大王”劉京生,在考察了全國多個草莓產地后,將山東煙臺作為主產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將農民種植出的草莓直供北京市場,不但省去了收購環節,還保障了農民的銷量。此外,他在產地建設的3個保鮮冷庫也大大降低了流通過程中草莓的損耗率。


      新發地市場“臍橙大王”馬國水更是將合作社模式發揮到了極致,他將合作社的形式升級成為“公司+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市場運作模式。他在江西信豐建設了20多萬畝的臍橙種植基地,每年140萬噸的臍橙銷量,不但富裕了產地農民,甚至盤活了當地經濟。


      對于農民而言,利用反季節化策略以及因地制宜選擇品種并根據當地自然條件耕種,也是應對農產品滯銷賣難的一種方法。由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與市場需求的均衡性的矛盾帶來的季節差價,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要開發和利用好這一商機,關鍵是要實行“反季節供給高差價賺取”策略。實行反季節供給,主要有3種途徑:首先是盡可能使產品提前上市;其次是通過科學手段,使農產品銷售期可以延長,讓生產旺季銷售變為淡季銷售;最后是開發適應不同季節生產的品種,實行多品種錯季生產上市。


      激發活力 雙向流通 打通“最后一公里”


      想要杜絕農產品滯銷賣難的現象,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除了不盲目跟風種植、多獲取市場信息、開展農村合作社等方式外,推進農村物流發展也至關重要。


      當前,無論是從“工業品下行”還是“農產品上行”來看,農村物流建設都關系著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財政部等3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開展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在全國培育一批能夠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的示范縣,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村產品上行、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便民服務等方面取得有效進展。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京東集團此前聯合調查的2018年5月份中國電商物流運行指數顯示,農村電商物流業務全面回升。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發展農村物流對于打通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帶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龔英表示,農村電商和農村物流作為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轉型、促進農村消費升級的先導性產業,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的發展之年。農村物流作為激發鄉村活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手段,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從調研情況來看,有政府資金扶持的試點地區做得比較好,非試點的地方則有所欠缺。上行的農產品小而散,不足以支撐流通體系,成本比較高。農產品上行的發展情況,要看產品的知名度和量的大小,也看政府的重視程度。


      農村物流網絡節點不健全、布局不合理、資源不集約、功能不完善,已成為制約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短板”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讓農民生活更加富裕方便,讓農產品不再“遠在深山無人問”,需要讓農村物流加速“跑起來”。可以建立農村快遞合作社平臺,集中收發貨,而不是“單打獨斗”,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另外就是要實現包裝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大力發展冷鏈運輸。(記者  周巖)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新能源物流車,一匹市場黑馬的困局

      來自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已實現連續6年增長率超過50%,日均8000萬個包裹,快遞量達312 8億件,預計到2020年快遞日單量將翻番。
      2017-07-27
    • 從百麗退市看中國企業的轉型困局

      從百麗退市看中國企業的轉型困局

      2017年7月27日,一代“鞋王”百麗宣布在香港退市。創始人鄧耀和CEO盛百椒沒有參加私有化收購,而是賣出全部股份套現百億港元離場。從最高峰時市值1500億港元,到私有化時公司總估值531億港元,百麗市值縮水近2 3。
      2017-08-09
    • 單車困局——走向“墳場”還是突出重圍

      單車困局——走向“墳場”還是突出重圍

      作為綠色出行的代表,共享單車既是“共享經濟”的一次大膽創新,也為公眾出行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因此在其出現之初,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由于能夠在相當大程度上解決公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共享單車行業近年來呈現爆...
      2018-08-26
    • 預計年內農產品價格總體仍偏弱運行

      預計年內農產品價格總體仍偏弱運行

      今年上半年,農業部編制并定期發布的“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均值為102 6,同比下降9 8個點。鮮活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蔬菜、豬肉、雞肉、雞蛋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下降25 5、15 8、10 7和21 8個點。
      2017-07-2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