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供需寬松到供不應求 中國LNG何去何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10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以及海運安全的提升,LNG貿易不斷繁榮,使天然氣市場打破區域性的束縛日趨全球化。目前,我國引領亞洲LNG進口需求回彈,帶動全球LNG貿易增速重回兩位數,市場仍在買方機遇期,但未來需求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多位專家表示,亞洲LNG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將持續至2023年,之后可能出現供不應求。本文將從供需角度判斷市場趨勢,探討未來在LNG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我國的應對之策。

    LNG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隨著LNG貿易的快速發展,區域間天然氣市場聯動增強,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多家機構判斷,未來幾年亞太區LNG市場將維持供需寬松,但不乏短期因素推動市場回歸平衡,由于需求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市場將在2023年左右實現再平衡甚至轉入供不應求。


      2017年,我國受“煤改氣”影響,下游用戶需求突增,LNG進口量比上年增加1244萬噸,增幅高達46%,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國,面對不斷變化的LNG市場,我國應如何應對?


      觀察


      未來3-5年LNG市場或將持續供需寬松


      目前雖處市場淡季,但東北亞LNG進口現貨價格已上漲至10美元/百萬英熱,引發市場目前供需緊張的判斷。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天然氣市場研究所所長陳蕊認為,東北亞LNG現貨價格上漲與油價回升有關,目前市場仍處于買方機遇期,今年將有多個項目進入FID,預計未來3-5年內市場供應整體寬松,后期由于新項目投產速度將大幅放緩,或將在2022—2023年出現供給缺口并迅速擴大。


      IHS Markit預測,未來3-5年內LNG市場供需寬松格局仍將繼續。由于美國、澳洲等地新項目的投產,未來幾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將保持高增速。到2021年底,全球新建產能將達到9000萬噸,較2017年底液化能力將上升30%。將較好滿足全球天然氣貿易發展和消費增長的需求。


      專家認為,未來幾年亞洲LNG需求主要將由中、韓兩國拉動,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只是時間問題。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室副主任侯明揚指出,我國LNG需求以“控煤政策”為約束條件,結合國家趨勢,綠色發展必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預計在“十三五”末期到“十四五”期間會出現LNG的供不應求,但之后由于替代能源的發展、能效的不斷提升需求增長難以判斷。IHS Markit亞太區董事總監周希舟解釋,由于煤改氣政策的影響,我國LNG需求將維持高增速。韓國于去年年底推出能源新政,計劃逐步將核電、燃煤發電退出電力系統,提高天然氣機組的發電利用率,需求也隨之上升;隨著核電重啟,作為全球第一大LNG進口國,日本電力行業的天然氣需求已達峰值;印度、印尼等南亞、東南亞國家雖然天然氣需求潛力比較大,但價格敏感性比較高、承受能力相對有限,需求存在變數。


      探因


      “煤改氣”驅動需求高速增長


      2017年,亞洲帶領全球LNG貿易增速重回兩位數,我國更是亞洲進口增量的領跑者。國際能源機構(IEA)在2018年天然氣年度報告中預測,2017—2023年我國的天然氣需求將增長近60%,達到3760億立方米,其中LNG進口從2017年的510億立方米增加至2023年的933億立方米。我國將在2019年超越日本成為管道天然氣和LNG最大進口國。


      多位專家表示,政策因素是推動我國LNG進口快速增長的首要因素。周希舟認為,我國的天然氣需求由政策驅動,過去十年一直在東部地區環境壓力相對大的人口密集地區推行工業和電力行業的“煤改氣”,每年都有一批新的燃氣電廠上線,這是LNG增長的一個穩定的驅動因素。另外他也提出,去年我國天然氣需求增速為15%,遠高于之前五年平均9.5%的增速,帶來的供給缺口需要中央與地方、環保部門與能源部門聯動協調解決。


      侯明揚稱,近年來政府相繼出臺了《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和新版《天然氣利用指導意見》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同時,地方政府的“煤改氣”力度提升,既是京津冀地區為了完成中央環保任務的需要,又是拉動產業綠色轉型的發展機遇。從價格方面看,東部沿海LNG與其他燃料相比在高油價下有一定競爭力。此外,從商業模式方面看,天然氣“點供”與分布式利用模式同樣推動了我國LNG進口增長。點供能到達燃氣管網到達不了的地方,刺激了天然氣終端消費主體數量增加,但點供的意義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能真實反映終端價格的價格發現功能。


      瓶頸


      行業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完善


      據經研院預測,我國LNG 進口量在2020年將增至5000 萬噸左右,占天然氣消費的比重升至23%。然而,截至去年12月底,我國已建成儲氣庫的天然氣儲備能力僅為100億立方米左右,約占國內天然氣需求總量5%以下。與天然氣行業發展類似,我國LNG產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價格機制亟待完善等發展瓶頸。


      侯明揚表示,目前我國亟須推進儲氣庫、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接收能力不足、終端分布不均、管道不夠互聯互通等問題。此外,目前政策上沒有實質性措施既刺激需求擴大又保障供給,還需推進天然氣市場改革,啟動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并使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


      周希舟強調,天然氣價格應有季節之分,以北京地區為例,冬季和夏季的天然氣日需求比最高達到10:1。在美國、歐洲,天然氣價格的季節性吸引了一批投資者建設初期設施,我國目前沒有這樣的價格機制,這是儲導致氣設施投資者的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時,對適合建設地下儲氣庫的鹽層、枯竭油氣田的選址工作也有待繼續。此外,行業上下游的價值鏈要疏通,在緩解下游的成本壓力方面,國外沒有經驗模式可以直接照搬,需要自己摸索一條道路。


      問策


      我國LNG需求增量將來自何方?


      根據殼牌發布的《2017年LNG行業展望》,全球LNG液化能力增速將在2020年后由7%迅速下降至2%以下,考慮到LNG需求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如果沒有新項目達成FID(最終投資決策),市場將從供需平衡迅速轉入供不應求。屆時我國LNG需求增量將來自何方?


      周希舟稱,天然氣僅僅是替代散煤供熱的一小部分,我國的大型燃煤電廠在全世界不管是從效率還是排放上都是處于前列的,發電供暖的份額大部分可以被清潔燃煤機組取代。2017年底10部委共同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21年前將大幅降低散煤發電比例,指出了清潔燃煤機組的重要性。這樣在國際天然氣價格位于高位的時候,可以利用清潔燃煤機組熱電聯產供電供暖,既填補了冬季供熱缺口,又解決了電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目前在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超過天然氣和核電的發電量,雖然可再生能源供暖(電暖)價格昂貴,但是長期來看,成本下降已成定局,用電供暖替代煤和天然氣也成可能。


      “總體上煤炭的消費量還是控制的,還是需要天然氣(發電、取暖)。”陳蕊對此提出不同看法。針對未來LNG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侯明揚認為,我國應“開源節流”,對內理順價格機制、提升市場競爭性、提高國內天然氣產量和能效。對外要利用買方市場機遇,實現進口多元化,去年我國從18個國家進口了LNG,巨大的市場是巨大的優勢,要想將“亞洲溢價變為“亞洲折價”,還需加強海外上游獲取,加快替代能源的發展。(記者 董宣)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下半年我國能源市場將保持供需寬松態勢

      全國能源需求增長缺乏強有力支撐,考慮到季節性天氣的不確定性影響,預計下半年能源市場整體將保持供需寬松態勢,價格基本平穩。
      2017-08-22
    • 成品油市場分析:消費增速回升 供需持續寬松

      成品油市場分析:消費增速回升 供需持續寬松

      展望2018年,我國石油消費將繼續增長,對外依存度或將逼近70%。成品油需求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需求量為3 31億噸,其中汽油保持中速偏低增長、柴油需求略有回落、煤油需求仍保持較高增速
      2018-02-02
    • 交付量激增 訂單潮來襲 集箱船運力供需會否失衡?

      交付量激增 訂單潮來襲 集箱船運力供需會否失衡?

      隨著新一輪訂單潮的來襲,也預示著集裝箱航運業原本繃緊的供需平衡將會再次被打破。在全行業努力提高收益并且開始取得成效的同時,人們擔心集運市場是否將面臨復蘇與失衡的問題,新一輪運力過剩問題會否困擾船東?
      2018-03-21
    • 2017年原煤產量恢復性增加 今年煤炭區域供需矛盾凸顯

      2017年原煤產量恢復性增加 今年煤炭區域供需矛盾凸顯

      2017年煤炭工業以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為中心,去產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煤炭市場實現了供需基本平衡,行業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取得了新的進展。
      2018-04-1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