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車動力電池“退役潮”襲來 如何破解回收困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07





      《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從今年8月1日起施行,目前汽車生產商、動力電池生產商均在回收利用行業抓緊布局。機構預計,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將在2018年開始爆發,當年規模可達50億元。


      1、政策加持 新能源汽車高歌猛進


      家住深圳的李先生一直想買輛車上下班使用,可是排隊搖號一年多都沒搖上。今年7月,看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新能源車的優惠政策,他終于下定決心,購入了一臺新能源汽車,不但順利上了牌照,還享受了政策優惠,省了不少錢。現在每天開著新車上下班,別提多開心了!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41.3萬輛,同比上年增長94.9%,同期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1.2萬輛,同比上年增長111.5%。從產量角度來說,1—6月,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分別完成35.5萬輛以及5.8萬輛,分別同比增長98.2%、77%;從銷量角度來說,1—6月,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分別完成35.5萬輛以及5.7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16.5%、85.2%。


      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情況遠遠好于往年同期,根據中汽協的判斷,2018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依舊會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年累計產銷規模將超100萬輛。


      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


      近一年來,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出臺了不少,能夠看得出來,國家正在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管控,從各自為戰逐漸走到統一規范的道路上來。


      目前,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是以鼓勵推廣手段為主,對于購買純電動、插電混動的乘用和商用汽車的消費者都可免征車船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能源汽車銷量上升。


      前段時間,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臺,對于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低于150公里的不再享受補貼,純電動續航150—300公里補貼下降20%—50%,純電動續航300-400公里補貼上漲2%,純電動續航400公里以上補貼上漲14%,可見政策層面已經開始要清理一些“渾水摸魚”的車型和品牌了。但是對插電混合動力的車型來說,雖然說目前沒有影響,但是不排除后續會有類似的政策出臺,畢竟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受政策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一旦形成相當大市場體量的時候,那必然是另外一番情景。


      作為新能源車企來講,提高續航里程,加強整車品質才是最終出路。要知道,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催生了一大批的造車新勢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看似繁盛的背后,卻又有幾家能夠活到最后呢?現在政策上是在繼續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可已經明顯地傾向于掌握話語權的品牌和車型,比如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因為掌握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同時現在比亞迪也開放了電池業務,所以現在有很多車企都想與比亞迪展開合作,想實現后來居上;而排在后面的車企將會加速淘汰。


      2、迎來電池“報廢潮” 回收利用是關鍵


      上海的小張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在2015年就買了一輛國產純電動車,當時純電動車并不多見,他每次開出去還覺得挺拉風。之前充電樁不多,好在他有個臨街門店,所以常常在門店充電,也沒有覺得不方便。他認為新能源車所用的電能“零排放、零污染”,符合生態環境的要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絕對是大勢所趨。可是前不久,他聽人說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用幾年就要換新的了,而且還價格不菲,他不禁有些擔憂了。


      據了解,新能源汽車電池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8年。有業內人士預計,從2018年開始,國內首批進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即將迎來“報廢潮”。廢舊動力電池集中“退役”給回收產業帶來了機遇窗口。然而,要兌現這筆“收益”并非易事,不成熟的技術、不規范的處理、不到位的監管,都有可能侵蝕發展紅利,建立一個成熟、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動力電池主要有兩種回收模式:一是梯次利用。當前一些電池企業在電池回收方面已經展開了布局,這些電池企業主要以梯次利用的方式為主。梯次利用的技術難度不高,幾乎每家電池廠商都可以做到,但挑選、成組的成本較高,其解決方式是實現模塊化。如果梯次利用的成本能夠控制好,還能夠帶動低速電動車市場的發展。二是拆解之后重新做成鋰電池的原材料。從電池材料利用率的角度來看,理論上是可以把電池中的所有成分都提煉出來,但如何做到這一點,以及在回收過程中如何減少和控制污染仍需研究。


      新能源車的報廢電池,不僅含有重金屬,電解質也有很強的腐蝕性和毒性,若回收利用不當可能會引起二次污染,因此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由于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率較低。據統計,2015年報廢動力電池數量累計為2萬—4萬噸,但對應的回收率僅為2%。2016年,廢舊動力電池回收數量不足1萬噸,回收率不到20%。


      目前,發達國家新能源車電池的材料回收率已經達到90%以上。只要政府在做好引導和監管的基礎上引入市場化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價值交易閉環,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打造適應我國國情的新能源車電池回收體系,那么實現新能源車電池回收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運營便并非遙不可及。


      3、回收溯源 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平臺正式啟動


      市場剛需逐漸加大,國家政策也打出“組合拳”,加強對廢舊動力電池的綜合管理。今年2月,七部委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產品的設計要求、生產要求和回收責任等。3月,七部委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探索形成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創新商業合作模式。4月,中汽協和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暫行管理辦法》,在企業、生產條件、技術能力、產品、質量保證能力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要求。5月,工信部就《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規定》征求意見,按照要求,應建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對動力蓄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報廢、回收、利用等全過程進行信息采集,對各環節主體履行回收利用責任情況實施監測。6月,國標委發布《燃料電池堆安全要求》等五項新能源汽車領域國標。


      8月1日,《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實施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是推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通過信息采集與管理等功能,實現動力蓄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監管,達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責任可究的目的,從而有效監管電池各環節責任主體的回收利用責任落實。


      自規定施行之日起,對新獲得《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和取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進口新能源汽車,延后12個月實施溯源管理。如逾期仍需在維修等過程中使用未按國家標準編碼動力蓄電池的,應提交說明。


      規定指出,回收服務網點應在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移交后,向汽車生產企業報送信息。汽車生產企業應在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入庫、移交出庫后30個工作日內上傳信息。


      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應在接收報廢新能源汽車,并出具《報廢汽車回收證明》后15個工作日內上傳信息;在廢舊動力蓄電池拆卸并移交出庫后15個工作日內上傳信息。


      對于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利用,規定明確,再生利用企業應在廢舊動力蓄電池接收入庫后30個工作日內上傳信息;在完成再生利用及最終處理后30個工作日內上傳信息。


      當前,我國已確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甘肅、青海等省區市和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1家央企作為試點,全面啟動廢舊動力蓄電池市場化回收利用。


      據辛國斌介紹,下一步工信部還將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與現有支持政策的銜接,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此外,扎實抓好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


      4、市場缺少規范 標準還須細化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2018年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題詞就是‘動力電池回收’。”一業內人士表示。


      2018年,我國正迎來第一個動力電池報廢高峰期。根據中國電池聯盟數據,預計2018年理論退役動力電池為5.14GWh,到2023年理論退役動力電池將達到48.09Gwh。這些廢舊動力電池如果處置不當,不僅存在巨大的環境與安全隱患,還會造成寶貴資源的浪費。


      春江水暖鴨先知,產業資本嗅到了商機。國內相關機構預測,廢舊動力電池所創造的回收市場規模在2018年可達50億元。2020年—2023年將達到65億元—150億元。電池聯盟數據顯示,2018年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數量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3月已有400余家,僅2018年第一季度新增動力電池企業數量就與2016年全年數量相同。


      隨著8月1日《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的施行,業內預測,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政策發布速度將加快,相關細化標準也將陸續發布。


      然而,現實中動力電池回收渠道建設并不樂觀。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報廢車分會秘書長張瑩說,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剛剛起步,許多報廢電池并未進入正規渠道,市場缺少規范。由于行業處在野蠻生長期,大量車企實行價高者得,造成大部分廢舊動力電池未能流入合法處理渠道,實際處理方式令人堪憂。


      “最近兩年,我們與很多車廠簽了協議,發現協議簽完以后,電池不在他們手上。報廢汽車和車廠的距離很遠,拆下來以后如何順利回到車廠,這是亟需討論的問題。”華友循環副總經理高威橋指出,如何建立回收網絡是回收業務的核心問題,只有規模效應上來了,企業的現金流、原料供應體系和產品輸出體系方可穩定。


      5、成本居高不下 回收體系需完善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黎宇科表示,制約動力電池回收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市場存量目前還不夠大、回收流向太分散、沒有形成規模處理,導致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從目前情況看,回收處理電池成本主要包括專業評估、專業包裝、專業倉儲運輸、環保治理、技術設備開發、人工稅費、折舊分攤等方面。此外,存儲、流通環節不夠通暢,回收體系仍需完善。


      目前,動力電池回收格局雛形已經初現,大致可以分為以金川、杉杉股份、華友鈷業、贛鋒鋰業為代表的鋰電材料系,以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知豆為代表的整車系和以邦普、格林美為代表的第三方回收系。


      “掌握電池PACK包的企業因為處在核心檢測環節,可以獲得電池的歷史數據,對電池壽命做準確預測,從而控制成本。”中國電池聯盟研究部主任楊清雨分析道,車企愿意向產業鏈上游再走一步——設立PACK廠。PACK廠可以通過新能源汽車銷售渠道回收電池,將電池進行檢測、篩選。可以梯次利用的電池進行再成組,無法進行梯次利用的電池則委托回收利用企業處理。因此多數整車廠更愿意選擇梯次利用,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則是渠道來源比較單一。


      為了適應政策對電池高能量密度的要求,動力電池技術路線正在快速從磷酸鐵鋰向三元材料轉化。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肖成偉預計,2018年三元材料電池的生產量將首次超過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量。


      相比磷酸鐵鋰,三元材料中主要金屬鎳、鈷、錳的含量分別占12%、3%及5%,金屬總含量高達47%,具有較高的回收再利用價值。因此,廢舊三元電池資源化回收利用商業盈利模式基本成熟。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稱,根據目前價格測算,動力電池中三元電池的回收成本在2.8萬元/噸基本可以實現盈利;而磷酸鐵鋰的回收成本為0.5萬元/噸,目前企業大多虧損。


      與三元電池回收成熟的商業盈利模式不同,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的經濟性是困擾企業最大的問題。對此,贛鋒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紹忠表示:“現在‘吃不飽’是整個行業現狀。目前行業里的磷酸鐵鋰電池百分之六七十都在贛鋒鋰業,但我們仍然只是吃得半飽。因為馬上要報廢最多的就是磷酸鐵鋰電池,規模化成為能否提高經濟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大家都做的話,是沒有量的,這是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從國內電池的發展路徑看,磷酸鐵鋰電池應用較早,技術相對更成熟,廣泛應用于商用車。但電池損耗相對更快,故報廢時間相對于三元電池更靠前。目前磷酸鐵鋰和錳酸鋰的回收迫切需要補貼等政策,以促進行業發展。”黎宇科表示。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不再自行生產動力電池單元 博世戰略性放棄背后

      不再自行生產動力電池單元 博世戰略性放棄背后

      近日,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宣布,已決定不再自行生產電池,理由是投資風險太大。“考慮到外部市場動態因素的不確定性,目前還不清楚對動力電池生產的投資能否帶來回報。”博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2018-03-30
    • 報廢動力電池緣何被閑置

      報廢動力電池緣何被閑置

      按照動力電池的使用周期、壽命年限推算,“十城千輛”階段的動力電池早已進入報廢回收階段。事實上,因為早期電池使用壽命短,示范推廣階段的部分新能源汽車其動力電池已經無法繼續服役。那么,這些退役后的動力電池都去哪了?
      2018-04-18
    • 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 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大考在即

      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 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大考在即

      最近,國家發改委向有關部門發布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引起行業廣泛討論,其中,關于新建車用動力電池項目的相關規定,給正在經歷變革中的動力電池行業帶來不小的震動。
      2018-06-27
    • 補貼退坡、原材料價格波動 動力電池企業年中報冷熱不均

      補貼退坡、原材料價格波動 動力電池企業年中報冷熱不均

      財報放榜時期最能看出行業發展的真實狀況,日前,不少企業發布了2018年中期業績預告,分析其中動力電池企業的情況不難看出,強勢企業一路高歌猛進,但大部分企業因受補貼退坡、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業績并不理想。
      2018-08-1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