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型農機市場走勢下的戰略選擇:從效率競爭轉為能量競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16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機械化要具備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才是行業安身立命之所在。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我國農機行業要贏得進一步發展,應從效率競爭轉為能量競爭,從而真正符合新戰略形勢下的行業發展要求。


      農機市場存在五大矛盾


      一為供給與需求矛盾。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副司長李安寧把這種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分別概括為“三高三低”“三多三少”:從作物上看,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從區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較高,南方丘陵山區機械化水平較低;從產業上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小馬力、中低端機具較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較少;單項應用的農機技術較多,集成配套的農機化技術較少;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大規模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較少。


      二為市場與技術矛盾。這個問題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市場短缺的產品,其技術還不完善,正在試驗、試錯階段;供給過剩的產品,其技術一般已經較為成熟,步入瓶頸期。反之亦然。比如小麥機市場,現在成熟期了,技術基本成熟,未來可能有深度變化,那么是縱軸流新平臺在起主要作用。大蔥收獲機械也是,多種多樣的結構,市場還處在解決核心需求的初級階段。


      三為規模與營利矛盾。農機企業規模做大了,但利潤做空了。但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像青島洪珠公司,專業于馬鈴薯全程機械化,十幾年來聚焦于此,取得了很好的業績。像山東華龍、山東瑪利亞、河北霸州海寶科技均在蔬菜移栽、大蒜播種、收獲機初加工等蔬菜機械化領域聚焦發力,也都在健康、有序發展。


      四為組織能量與產業發展矛盾。目前的農機行業已經進入了深度調整時期,粗放式發展時代已經結束,這非常考驗農機企業的組織能量問題。目前的組織能量與產業發展不協調、不對稱,這是行業急切需要解決的。


      五為產業博弈加劇與共渡難關的矛盾。整體來看,目前農機行業供應商與主機廠、主機廠與經銷商、經銷商與用戶之間的博弈正在進一步加劇,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貨款拖欠、渠道密植、賒欠購機等。產業鏈博弈加劇,橫向競爭加劇,與目前的市場形勢所需要的密切配合相矛盾,甚至開啟了行業所謂的“互害模式”,沒有抱團取暖、榮損與共的理念。


      行業展望與建議


      未來農機行業首先要關注兩個核心問題,分別是:農業的效率與效益問題、農業機械購置的投資回報率問題。只有農業具備競爭力,具備良好的效率和效益,農業機械購置具有良好的投資回報率,行業才能夠健康發展。有如下建議:


      一為深刻把握未來行業L型走勢。


      我們要回歸農業機械為農業服務的原點與根本,世界農機的發展也證明,農機必定要經歷快速發展、野蠻生長階段,然后進入科學發展。比如,我們看日本的發展情況,市場保有量有過大斜率的發展和推進(1960~1975年),之后則進入理性發展,進入21世紀后保有量仍然不斷下降,也說明作業覆蓋率在進一步提高,作業訂單在進一步向少數用戶組織集中,符合一般的經濟規律。其他國家的農機化發展也大致如此。


      二為充分認識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大勢所趨,勇于創新服務模式。


      2018年一號文件要求,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我國農業資源特征和城鎮化現狀決定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以“適度規模化”為主;而規模化又是下一階段農業生產力提升的基本前提,因此必然要由具備規模效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承上啟下,扮演“賦能”于中小農戶的平臺角色,形成“農業龍頭+服務體系+適度規模化農戶”的協作結構。


      三為重視企業重組窗口,尤其高度重視技術儲備型企業。


      行業重組為企業創造了很多的機會,農機各個行業都過于分散,行業重組勢在必行。如果誰能抓住行業重組的歷史機會,就有可能在下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四為產業協同作戰,減少零和博弈,戮力同心、苦戰過關。


      呼吁農機行業重視市場經濟原理,產業上下游之間必須基于誠信經營、抱團取暖,減少零和博弈,供應商、主機廠、用戶之間要互相預留利潤空間,不能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拖欠貨款、渠道買斷與密植、賒欠銷售等問題要立刻解決,對產業鏈條之間不合理的訴求要予以反制。


      五為重視行業必須的能力匹配與知識儲備。


      農機行業發展進入深水區,亟需企業建立與之匹配的能力和知識體系。農機流通企業一定要盡快形成農機營銷與服務的綜合性能力,不能停留在依靠辦理補貼而銷售農機的狀態上。


      六為切實加強維修與服務能力,牢記農機作業的季節性特征。


      在農機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后市場業務必須引起行業重視。在服務技術上,我們更要重視專業提升。像新疆的創世孚公司,屬于西北地區僅存的可以維修動力換擋變速箱的社會服務點,其從業人員高學歷、高素質,具有較為完善的經營理念和健康的發展理念,很值得我們研究。


      七為基于行業之錨,對于經濟作物機械等細分領域的研判。


      目前,小麥機市場已經成為完全的存量市場,用戶對產品的價格敏感度源自于投資回報率的壓力,目前以低價格為主的競爭顯然耐力不足。對于玉米收獲機械來說,行業既要關注莖穗兼收機型,更要關注籽粒收獲技術,做好產品研發、試驗、儲備,尤其注意玉米主產區生產全程托管的發展較為迅速。青貯機械的用戶成長性快于國內青貯機械的生產企業,大型、高效的轉盤式青貯機逐步成為市場主流。此外,還包括經濟作物、園藝作物、丘陵山地機械化等等。


      八為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呼吁及建議。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對農業機械化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應當更加注重經濟效益。我們建議:第一,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既定相關政策,即“縮范圍、降定額、促敞開”,對目前保有量已經飽和的拖拉機、谷物收獲機等機械的購置應降低補貼額度,非關鍵重點環節機械的購置應退出補貼范圍,以避免擠出效應的作用降低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效率;向經濟作物、園藝作物、丘陵山地、綠色生產農機傾斜,力爭敞開補貼。第二,應加強數據統計和區域預警,對于區域保有量呈飽和狀態的農機具,政府應通過公開渠道定期發布相關保有量數據和最佳保有量范圍數據,避免農戶因不掌握本區域農機保有狀況而盲目購置。第三,建議對農機購置補貼向農機作業補貼發展進行可行性研究,探討所需要的政策措施、技術手段及裝備配備,以有效激勵用戶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本文根據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會長陳濤在2018年全國農機流通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打造農機制造強國之策

      打造農機制造強國之策

      農業、農村、農民,是影響中國現代化布局和城鎮化建設的重大問題。如何在保證乃至提高農業產量以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農民工作強度、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業集約化發展,是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而農機工業則是此解...
      2018-01-12
    • 農機進入深度調整 行業重組腳步加快

      農機進入深度調整 行業重組腳步加快

      傳統農機市場進入常態化,新興市場崛起。然而現階段快速增長的小眾市場,市場占比小,難以支撐傳統市場留下的巨大空間,出現“空窗”。整體市場增速趨緩,市場進入結構性調整期。
      2018-10-30
    • 2018農機工業景氣指數發布:行業形勢整體低迷 企業經營壓力大

      2018農機工業景氣指數發布:行業形勢整體低迷 企業經營壓力大

      今年我國農機工業運行情況不盡如人意。無論與去年同期還是與上半年情況相比,從行業整體形勢到企業自身經營情況都更加惡劣,對未來6個月的預期也更加悲觀。
      2018-12-13
    • 多方聯動配合 農機市場或迎發展大變革

      多方聯動配合 農機市場或迎發展大變革

      伴隨著國家一系列支農富農政策落實,農機行業正經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過程。如何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全面全程高質高效,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成為現當今農機行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2019-08-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