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充電聯盟”)統計,截至今年7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274777根,從2017年8月到2018年7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7841根,2018年7月同比增長52.1%。充電聯盟信息和認證部主任劉鍇用“充電設施保有量平穩增長,充電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來形容當下充電樁行業的運行特點。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整體發展一派欣欣向榮的背后,今年上半年先后有數家企業以破產或被收購的命運告終,這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充電樁行業目前面臨的盈利之困。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資本對充電樁市場的追逐熱潮正逐漸退去,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之前,恐怕充電樁行業都將面臨難以盈利的困境。
三家問題企業折射盈利難
充電樁企業面臨發展困境并不是新話題,但今年先后發布的三則公告再次讓輿論的目光聚焦于該行業。
3月20日,深圳市沃爾核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爾核材”)與深圳市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電網絡”)原股東賈雪峰、盧曉晨、楊帆分別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前者以人民幣800萬元受讓聚電網絡原股東賈雪峰、盧曉晨、楊帆所持聚電網絡共計48.776%的股權,本次股權受讓完成后,沃爾核材持有聚電網絡58.776%股權。
7月9日,北京富電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電綠能”)正式終止掛牌,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29日,富電綠能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7年年度報告》,因此被新三板進行了終止掛牌交易處理。不過,在談到退市原因時,富電綠能董事長龐雷稱,決定從新三板退市的原因在于新三板流動性較差,不利于企業融資,為了更好地從資本市場融資,富電綠能決定下一步到港交所上市。
7月31日,深圳容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因公司研發資金投入過多,未能及時轉化為效益,以及融資方式不當,運營財務成本過高,導致近年來持續虧損,已經無法繼續經營。根據公司股東會議決定,于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
因為三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較小,所以即便退出對充電樁整體行業的影響也并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從中折射出了我國充電樁行業在發展多年后,仍面臨著難以盈利的關鍵問題。
未來70%樁企或出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涉及充電樁建設和運營的企業已經多達300多家,但現有的公共充電樁日均使用率不足1車/日,虧損已成行業的常態。“即便是龍頭充電樁企業,大多也都是電網等行業企業的分支業務,要依靠其他領域的收入補貼給充電樁建設,充電樁本身還難以實現盈利。”曹鶴如是說。包括特銳德、許繼電氣、易事特等上市充電樁企業,以及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星星充電、普天新能源等企業,它們2017年的充電樁相關業務營業收入及成本表現印證了這一點,幾乎所有公司的業績全部為虧損狀態。
如果說盈利的短板是造成充電樁企業生存艱難的“舊疾”,那么資金來源的減少就是“新癥”。曹鶴直言不諱地指出,過去曾對充電樁企業“瘋狂追逐”的資本熱情正在逐漸冷卻,很多中小企業由于資金實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在市場競爭中將被淘汰。
除了資本減少以外,補貼政策門檻偏高也是樁企生存愈發困難的原因之一。從2017年各地方發布的充電樁補貼政策來看,地方政府往往會給補貼申請設置一定門檻。例如在深圳,充電樁補貼申請要求必需接入運營監控平臺,且單個運營商充電樁建設總功率達到8000千瓦才可提出補貼申請;安徽省要求充電樁建成正常運營3個月以上、單個充電樁月均充電量不少于450千瓦時;北京市也曾以老樁新國標升級為門檻,限制運營商申請補貼。這樣算下來,建樁1~2年后才能拿到補貼,這導致了充電樁企業的資金回籠速度進一步減慢,上文提及的富電綠能就是北京市第一批獲得充電樁補貼的公司,但顯然融資加上政府補貼,滿足不了業務擴張的需求,由此進一步引發“動蕩”。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已出局或面臨出局的樁企不下10家,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更是直言,未來還會有70%的樁企面臨整合或淘汰。
盈利還需4~5年
e充網市場相關負責人指出,對于資金能力不強、資源不足的小企業來說,應先明確定位,根據市場走向按需供給。例如一些大型商業中心會在自己的停車場建設充電樁,來滿足客戶的充電需求,此外,還有酒店、景區,都會自己建樁。“這些基于高頻率充電使用場景發展的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該負責人認為。
此外,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也迫在眉睫。據國家能源局統計,目前國內充電樁的利用率不足15%,車樁比越高的城市這一問題愈發突出。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加油(氣電)站綜合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市的公用充電樁平均每日(時長)使用率只有6%至7%,其余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閑置狀態。業內專家指出,充電樁使用率要達到30%以上才可實現盈利,樁企必須在軟件平臺、網點分布以及維修保養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在曹鶴看來,雖然新能源汽車目前發展勢頭良好,銷量逐年增加,但以目前70萬輛的保有量規模為基礎,如果僅有一家充電樁企業單獨運營,還有望實現盈利,否則大多數都逃不過虧損的命運。“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張,充電量也大幅上升,屆時充電樁企業才有望依靠充電費用實現盈利。”曹鶴預計,大約得等到4~5年后。(記者 施蕓蕓)
轉自:中國汽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