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波瀾壯闊,汽車工業變化翻天覆地。在汽車行業領軍人物、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的眼中,似乎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都不過分。汽車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工業強弱的標志性產業。
近日,付于武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國內市場的剛性需求,加上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20年的發展基礎,在協同創新之下,未來中國的汽車工業創新覺醒將會來得更加強烈,中國的汽車產業強國之夢有望能夠早于制造業實現。如果說未來的20年,中國有望成為制造強國,那么中國的汽車工業也將會在20年內達到巔峰。
改革開放令中國打開天窗看到差距
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國汽車工業,在改革開放之初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缺“輕”少“重”、管制嚴格,是當時中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特征。在規模上,上世紀80年代,中國汽車年產量僅為十幾萬輛,且全是卡車。重型車種類更少,只有一個8噸黃河,牽引車只有一個130;轎車幾乎是一片空白,結構嚴重失衡。而到今天,中國年產量已經達到3000萬輛,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種改變是顛覆性的。現在,中國汽車已連續多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如果不是政策硬性限制發展,中國的汽車年產量可能達到4000萬輛或者4500萬輛,市場空間非常大。
付于武指出,從1978年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于汽車的定義還是生產資料和運輸工具,具有顯著的計劃經濟時代產業烙印。在那個年代,幾乎不敢想象家庭還能擁有汽車,保守的產業發展觀念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才有所改變。1987年中國轎車工業艱難取得“準生資格”,但在政府的相關文件中,汽車生產仍然是一項需要資質才能從事的行業。依據1994年發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企業需要獲得“許可證”才能生產和銷售汽車產品。
關于轎車進入家庭的提法敏感并受到質疑,付于武回憶道,政府相關負責人曾在彼時的汽車工作會議上提出,從政府層面說,還不能大張旗鼓地提出轎車進入家庭的口號,但政府提倡積極的私人消費,所以實際的情況是十分尷尬的,一邊在鼓勵消費,可在另一邊,卻又把汽車定義為生產資料。
回顧過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計劃經濟下中國的汽車市場是完全封閉的,根本沒有國際合作。對此,付于武特別指出,現在有很多人回過頭來指責汽車的發展政策,質疑合資的發展路徑,這是對中國國情的不了解。
據介紹,當時的中國市場缺產品、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才,很多方面都是一張白紙。由于過于封閉,以至于當一汽、上汽準備提出要合資的時候,外資的態度都是拒絕的,對中國市場充滿了疑慮。汽車是一個資金、人才、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市場前景,沒有汽車配套供應鏈,跨國公司輕易不敢投資。所以大眾汽車開了一個好頭,在所有的外資中率先邁出第一步,與中國企業合資生產轎車。如今看來,大眾汽車此舉充滿了戰略前瞻性,這也為大眾品牌日后在中國獲得大規模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汽車開始變成世界的一部分,打開了外界天窗,開拓了視野,融入到全球制造業。改革的政策春風催生了很多民營企業,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激發了中國的產業活力。
得益于汽車行業工程師身份,付于武在上世紀80年代走遍了世界主要的汽車公司,對于中外汽車產業之間的差距,至今記憶猶新。據介紹,1984年,付于武初到福特車橋廠參觀,能感受到的只有“震撼”兩個字。
1984年,當時中國年產量只有幾十萬輛。福特車橋廠的產能規模是多大呢?500萬輛,而且是全自動化。1988年,付于武又去韓國現代參觀,而他看到的一條轎車生產線就是30萬輛的產能,而且生產線的最低產量就是30萬輛,印象依舊十分深刻。付于武意識到,中國的汽車產業與世界距離太大了,與先進的跨國公司,甚至和韓國公司比,中國的差距都已是遠遠落后。所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打開世界天窗,看到產業全景,就不會知道中國的差距究竟在哪兒。
在逐步開放的情況下,通過與外界的不斷對標磨合,中國汽車企業開始實施結構性的大調整,重型汽車、輕型汽車、轎車紛紛開始布局。當時付于武就親自參加了一汽重型車、輕型車換型。據他介紹,解放141是中國汽車史上第一次垂直轉產的產品換型,當時一汽的總指揮李志國,換型成功三年的時間,滿頭烏發變成白發。中國的汽車產業沒經歷過這樣的改造,原來是拿原蘇聯圖紙生產老解放,而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才開始換型,一代汽車從業者也為之付出了畢生的心血。
正是看到了差距,中國人才有了追趕的決心,正因為有了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升級換代,結構性調整。所以在市場上,才有了“三大三小、兩微”,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北京吉普的合資合作。1992年,中國汽車年產量邁上第一個臺階,達到100萬輛,企業產品逐步換型。十年之后,2002年汽車產量達到200萬輛,產量爬上了第二個臺階。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格局已定,汽車產業穩步發展,但有一點遺憾的是,中國對轎車進入家庭的發展思路,依然是遮遮掩掩并不明確。
今天的中國汽車市場充滿無窮魅力
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開始走上了一條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經濟界專家學者把這種超常發展歸于兩個驅動力,一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不斷進步。改革開放使中國的老百姓得到實惠富裕起來,而消費結構的升級,也促成普通百姓開始買車。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私人消費開始進入導入期,消費潛力逐步啟動。另一個驅動力就是中國加入WTO,中國社會經濟更加開放,產業供應鏈上下游更加完整,推動了產業的發展。當然,兩個驅動力,最主要的還是社會進步,是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此,中國政府也開始積極鼓勵和引導汽車產業的發展。付于武指出,那時候,美國華人汽車工程師都很擔心,害怕加入WTO以后中國的汽車會全軍覆沒,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在此后的發展中,中國汽車產業規模幾乎是一年趕超一個國家,到2009年的時候,盡管全球正處于金融危機,但中國汽車產業卻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到今天,中國市場充滿無窮魅力。
付于武在提起這種變化之時語氣中充滿自豪。據他介紹,那時候在國外參加國際會議,只有一個話題,就是“中國”。在他看來,中國汽車的市場潛力毋庸置疑。1999~2005年,連續六年,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會議都有中國專場、汽車專場。所到之處,外國人對中國市場充滿渴望和期待,中國的市場不再是荒涼的沙漠,日益興起的市場景象,正在喚醒他們強烈的投資意愿。
新世紀以后,中國汽車產業快速崛起迅猛發展,令全球矚目。2009年,外國的專家建議付于武,鑒于汽車市場的出色表現,中國汽車產業戰略發展一定有成功的道理,這些值得仔細總結和充分研究。
帶著這樣的想法和初衷,在汽車行業干了一輩子的付于武,近年來開始不斷回顧和總結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過往,不斷嘗試從中梳理出中國汽車工業的特征與發展之路。
付于武分析指出,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是汽車工業開局的話,那么90年代則是奠定基礎的時期,新世紀之后是快速發展階段。在全球背景下,中國加深了對汽車產業的理解,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上升,認識問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開始階段,中國人首先是要懂得造車,如何做好車,如何與國際接軌,企業要有競爭力,融入了全球汽車時代大潮之中,就不再是閉關自守。而在看懂了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中國也具備了生產制造的能力和體系建設,這其中包括管理、技術、研發、市場品牌等。
還有就是人才儲備。市場上很多人在問,為什么上汽、廣汽做得好,事實上,廣汽是從廣汽三菱、廣汽豐田、廣汽本田的合資公司中協調人員,而上汽也是,人才隊伍基本上都在合資公司歷練過,所以現在我們看待歷史上的合資,就應該多角度、跨時空進行綜合分析。
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需要一個過程,長久的計劃經濟以及常年的閉關自守,技術差距已是天壤之別。在合資的大背景下,中國慢慢擁有了自己的技術團隊,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研發能力。目前,中國規模較大的OEM整車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和研發團隊。據了解,長城研究院有研究人員上萬人,屬于啞鈴型的人才結構。北汽的研發隊伍有5000多人,廣汽也是5000多人,上汽的研發隊伍有7000~8000人。
付于武說到,汽車產業的研發十分重要。現在中國的自主品牌擁有了自己的研發能力,以及研發體系和流程,這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耐住寂寞。一個汽車產品從圖紙到下線成型,這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中國自主品牌的團隊、研發體系,流程不斷成熟,特別是2010年以后,中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的企業創新熱情和投入空前高漲。以吉利為代表,從一個較小規模,到去年超過銷售100萬輛,純利超過100億元,仿佛一夜之間產品就火了,但其實這些都是常年積累的質變成果。從吉利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汽車產業,開放的土壤和全球的資源的配置,為民營企業成長創造了最為有利的環境。
這些年來,長城專注于SUV,第一個實現了百萬輛百億元利潤的企業,這在過去無論如何都是不可想象的。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發展后勁,同時一大批零部件企業也茁壯成長起來。在升級之后中國的汽車企業緊跟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潮流,從一個觀察者旁觀者,到學習者、追隨者,再到今天已經是同行者,同臺競技,在一個平臺上對話。甚至某些方面,在制度優勢、比較優勢之下,中國可以超前布局,比如電動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這些是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不曾預想過的。
國際化代表著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十年,在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中國都屬于超前布局。付于武表示,現在去日本已經不再看生產線,也不看研發中心,而是與之進行產業上的深度交流。對比過去,中國汽車產業在世界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
據付于武回憶,1988年,中國的工程師初到韓國的時候,韓國某家企業的總工程師,把腿翹在桌子上,傲慢得很,認為中國人不懂汽車,所以也不會與中方交流,舉止言談中只有炫耀。
而現在,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對于未來汽車的理解和認識,具備了與世界對話的實力。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占有量居世界第一,盡管中國的綜合水平總體上在第一梯隊并不領先,但是中國出現了非常好的企業,且代表了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潮流。如零部件領域的寧德時代,三元電池出貨量世界第一;上海的精進電機,專注驅動電機,這些優秀創業企業,看準了一個方向且堅定不移,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風口之下,在新的時代來臨之際,只有堅持住就能把握住最大的發展機遇。
付于武指出,現在比亞迪電動汽車已經批量出口到美國、日本、挪威等發達國家。中國的傳統汽車出口較少,但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出口到發達國家十分順利,在這些方面,從觀察者到積極的參與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領全球產業未來,這是好的跡象,說明中國的市場充滿活力。
2000年之后,隨著汽車產業規模不斷加大,中國汽車產業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對此,付于武深有體會。據介紹,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上,最初中國只是一個普通的理事單位,后來慢慢地增補為常務理事;以前參加會議,中國都是坐在后排,前排是發達國家的大公司,中國會員的座位也是不斷向前,直到坐到最前排。
2012年,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輪值主席第一次出現了兩個國家競選的情況,競爭在中日候選人之間展開。根據付于武的介紹,當時中方預計的結果可能是中國3票日本9票,但結果出來后,大大超出預期,最終是中國9票日本3票,中國的代表高票當選。而在今年,我國再次當選主席,這些事例充分說明,實力是靠奮斗得來的。沒有強大的祖國,沒有強大的發展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就是微弱的。
現在,中國的市場誰都不能忽視。世界最好的工廠都在中國,在新的技術產業變革面前,中國汽車產業有希望、有機會、有能力、有夢想。經過對改革開放40年經驗的梳理,付于武認為,中國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真正實現汽車產業強國。為此必須做好三件大事:
一是真正突破核心技術。現在中國的產業規模體系都已具備,但核心技術特別是電子等關鍵部件還受制于人。在材料上,復合材料、輕質材料等有待進一步研究。制造技術上,包括機床、精密元器件等有待突破。智能網聯、芯片、傳感器、雷達等尚待進一步掌握核心。當今世界是綜合比較智慧和科技含量的時代,核心技術是中國必須在未來一二十年努力攻克的關鍵所在。
為此,在突破核心部件方面,需要特別發揚協同創新的優勢,而這也恰恰在外國的同行里被認為是中國最大優勢所在,如智能網聯里面就有通訊協議的問題,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可以通過協商與整車企業達成通訊協議,而在日本則行不通,所以協同問題就是中國制勝的法寶,是特有的體制機制比較優勢。
二是要沉下心,提高產品水平問題。汽車產業依然有浮躁的心態,新能源一哄而上,而核心的競爭力在哪兒,值得汽車產業思索。產業從業者必須耐住寂寞,并且增強核心競爭力。科技團隊要研究質量如何進一步提升。一流的品牌、品質,必須要有一流的人才作為支撐,這是汽車產業需要永遠追求的目標。
三是要用全球視野審視自身的發展。當前中國還沒有國際知名品牌,沒有國際化就不可能成為汽車強國。日本、德國、美國,包括韓國,基本上一半的銷量都在海外,韓國起亞在歐洲的銷量為1000萬輛,反觀中國乘用車在海外只有全球交易總量的3%,而上述國家的乘用車交易量卻是占到50%~60%。交易量不達到20%,中國就不能成為制造強國,未來國際化代表著中國的核心競爭力。(記者 楊明)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