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航節能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實現連續不間斷發電,引發業內高度關注。業內普遍認為,這預示著光熱發電商業化示范邁出重要一步。
與光伏發電一樣,光熱發電也是太陽能高效利用的一條重要路徑,但是目前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規模較小,屬于可再生能源的“小眾”領域,那么,光熱發電商業化現狀如何?遭遇哪些發展瓶頸?下一步如何發展?
商業化示范初見成果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地方相關落地措施的推動下,光熱發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截至去年年底,已有3座建成并網發電,7座在建,雖然還未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發展,但商業化示范初見成果。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光熱發電在商業化推廣上陸續傳來好消息:7月29日至8月2日,首航節能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實現連續不間斷運行,首次實現夏季工況下103小時晝夜連續發電,發電量超過390萬度,各項主要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設計值。首航節能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副總指揮黃文博說:“這意味著我們已經掌握了大規模光熱電站的建設規劃、設計建設的技術,說明該電站已經能夠適合在我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下的推廣。”
7月17日至8月16日,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一個月累計發電量為1258.23萬度,同期理論發電量為1386.35萬度,月發電量達成率為90.76%。8月9日至8月15日,發電量為500.48萬度,周理論發電量為512.48萬度,達成率達到97.65%。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電站良好的運行表現,標志著光熱發電朝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有意義的借鑒和參考。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曾少軍說:“隨著光熱發電技術發展,商業化示范成功,光熱發電產業的規模將會越來越大。”
和風電、光伏相比,雖然目前光熱發電體量小,但其具有集發電與儲能于一身的優勢,是穩定的可控電源,發展前景廣闊。數據顯示,2018年光熱發電新增裝機215兆瓦,預計到2019年年底光熱發電裝機有望超過500兆瓦。
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雖然光熱發電商業化示范應用取得重大進展,但規模化推進依然面臨政策、成本、技術等諸多嚴峻挑戰。
首先,光熱發電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光熱發電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下一階段的政策不明朗。”在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建祥看來,“通過前一階段示范項目建設和當前多個項目的良好運行,表明規模化建設推廣光熱發電站具有可行性,而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迫切需要國家制定明確且持續的產業政策。”
“對于發展中的光熱發電產業來說,政策保障是必要的。”常州龍騰光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商務經理顧德軍也認為,與美國、西班牙等光熱發電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光熱發電的電價、稅收、土地、融資等政策的支持相對滯后。
同時,成本高是影響光熱發電商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顧德軍表示:“當前,光熱發電成本比較高,包括土地成本、技術成本、融資成本等。比如,在融資成本方面,金融機構在擔保和抵押的條件上要求高,造成項目融資困難。”
此外,光熱發電技術的研發有待加強。“光熱發電系統由鏡場、儲熱換熱系統以及透平發電等系統組成,工作過程復雜多變,對技術和設備要求高。”顧德軍表示,目前光熱發電行業在一些關鍵設備依賴進口,仍需要技術攻關和突破,比如熔鹽泵和熔鹽閥、汽輪發電機組、集熱管等。“熔鹽閥如果存在質量問題,就會有熔鹽泄漏風險。”
“光熱發電中有待進一步研究突破核心技術。”金建祥也認為,當前國內光熱發電系統建設和調試缺乏足夠的經驗,需要與國外企業和專家合作。
在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王志峰看來,雖然高精度聚光器、槽式真空吸熱管等器件實現國產化,高精度聚光、高性能吸熱和大容量儲熱商業化技術成熟,但由于缺乏大型光熱發電技術工程實踐和規模化并網發電項目的支持,大規模光熱發電站設計集成和系統優化技術仍須驗證,因此光熱發電產業基礎還不夠強大。
降本增效促發展
“需要產業政策發力,助推光熱發電商業化發展。”顧德軍認為,“通過政策驅動,光熱發電將會從小規模技術驗證階段過渡到大規模項目實踐階段,為全面商業化蓄力。”
金建祥表示,有關部門需要盡快明確光熱發電行業的發展規劃,制定下一階段光熱發電上網電價的激勵政策,從而推動首批示范項目的成果在更大規模上得到推廣應用。
同時,光熱發電行業要積極研發并推廣自主創新技術。“技術突破是實現光熱發展行業低成本、規模化應用的關鍵。”王志峰表示,要實現關鍵技術、材料的突破,包括適應不同溫度的功能性光熱轉換材料集熱工質、高效換熱的全光譜西四環方法和裝置等。同時,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強化光熱發電產業布局的統籌規劃,引導行業發展。
顧德軍表示,光熱發電設備要在技術升級、品控能力上實現進一步提升。此外,技術進步、設備國產化、規模效應也是降本的核心驅動力。
金建祥認為,光熱發電行業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通過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降低工程造價,從而到達降低單位造價的目標。同時,通過技術變革,降低設備成本和提高效率來降低造價。此外加快實現光熱技術與裝備的工程化應用,充分積累光熱發電項目建設經驗,發揮本土化的制造能力。(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