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電清潔高效發展還有多少空間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4-29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煤電供應體系,現役煤電機組的經濟節能降耗空間有限,正逐漸擴圍至非常規污染物治理。高效煤電正在穩步建設中,但碳排放尚未被納入煤電供應體系的考量范圍。


      國家能源局4月10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明確了未來煤電產業的發展路徑:“能源主管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發展清潔、安全、高效火力發電以及相關技術,提高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優化火力發電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熱電聯產、熱電冷聯產和熱電煤氣多聯供等。”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煤電供應體系,現役煤電機組的經濟節能降耗空間有限,正逐漸擴圍至非常規污染物治理。同時,高效煤電正在穩步建設中,但碳排放尚未被納入煤電供應體系的考量范圍。面對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煤電清潔和高效發展正在尋求新突破。


      煤電再清潔空間有限


      2014年以來,我國全面推動國內發電企業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要求排放煙氣中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每立方米分別不超過10毫克(部分地區為5毫克)、35毫克、50毫克。業內人士表示,超低排放是清潔利用煤電最具代表性的技術,某種程度上,這個概念已脫離技術本身,成為“清潔煤電”的代名詞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我國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總量目標任務提前兩年完成。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我國煤電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以上,節能改造累計完成6.5億千瓦。2012—2017年,在全國煤電裝機增幅達30%的情況下,電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下降幅度達86%、89%、85%。


      據了解,我國實施的超低排放指標已達到比國外最低標準還低的水平,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曾撰文指出,經過大規模持續節能技術改造,現役煤電機組的經濟節能降耗潛力很小,繼續提高經濟效率空間有限。


      不過,隨著碳減排呼聲日益高漲,清潔煤電清潔仍有新方向。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院長朱法華表示:“清潔煤電不僅包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三個指標,三氧化硫、汞及其化合物、其他重金屬等非常規污染物相應限值標準也應包含在內,我國正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煤電效率已達世界先進


      朱法華表示:“煤電清潔與高效是兩個概念。高效,就是少耗煤多發電。”能源專家葉春博士對此表示贊同:“除排放指標考量外,能耗、能效也是煤電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指標之一,超超臨界燃煤發電、IGCC等技術,以及冷熱電聯供等方式可實現系統效能提升和能量梯級利用。”


      我國煤電高效發展成績如何?信息顯示,我國煤電機組供電煤耗已從2012年的325克/千瓦時降至目前的308克/千瓦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十幾年來,我國燃煤清潔高效發電技術迅猛發展,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已達世界領先水平;超臨界CFB鍋爐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研發形成完整的CFB鍋爐設計和制造技術體系。此外,煤電機組綜合節水技術也達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能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龍輝介紹。


      對于煤耗,葉春指出:“伴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的快速提高,煤電機組參與調峰越來越頻繁,雖然通過靈活性改造,可以實現煤電機組深度調峰,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容量、高效率機組的低煤耗優勢充分發揮。”測算顯示,100萬干瓦級機組降至50%負荷煤耗增加41g/kWh,降至40%負荷煤耗増加68g/kWh。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稿》中特別提及煤電高效利用形式“熱電聯產、熱電冷聯產和熱電煤氣多聯供等”。朱法華表示,上述途徑還需進一步深入推進。“目前煤電企業經營普遍困難,技改投入動輒上億,如何保證企業經濟性值得思考。同時,熱電聯產或熱電冷聯產都牽扯到市政管網,地方政府和電廠需融洽對接、密切配合。”


      需資源化利用碳排放


      記者注意到,煤電大氣污染物排放雖已降低,但二氧化碳的排放尚未被納入其供應體系的考量范圍。


      王志軒在文章中指出,目前中國天然氣發電的成本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煤電成本高約0.2-0.4元/千瓦時。這個成本差價如果折算到碳價上,對應的每噸二氧化碳為330-660元人民幣,而當前我國試點碳排放交易的價格在20-55元/噸。“可見,即使考慮了碳價格,煤電仍有很強競爭力。因此,各種能源的最終競爭力或是否被替代,取決于在考慮了全生命周期內的環境影響、能源安全、二氧化碳控制等要求后的經濟性。”


      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碳減排是大趨勢,我國煤電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但若只依靠現有技術,減排空間會越來越小。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成本高昂,能耗過大,后續處理也困難。


      對于煤電碳排放問題,朱法華認為,一方面,電廠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從源頭嚴控;另一方面,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定要資源化利用,現有技術并未將其充分利用,沒有資源化利用就沒有經濟效益。


      龍輝建議,保證一定比例煤電機組的前提下,我國大型燃煤鍋爐直接耦合生物質燃燒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但目前國內生物質發電的主流技術主要是小型鍋爐直燃發電,這些電廠燃盡率低、結渣嚴重、經濟性差,浪費生物質資源。”


      龍輝表示,技術方面,需開發更高參數和效率的超超臨界燃煤火電機組發電技術。“以700℃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為例,我國在高溫材料、焊接技術等方面距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實習記者 趙紫原)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煤電發展面臨多維挑戰

      煤電發展面臨多維挑戰

      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剩余探明儲量2440億噸,按目前開發強度只能開采38年。用好煤炭資源、發揮煤炭作用,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2019-04-30
    • 嚴控煤電增長面臨諸多挑戰

      嚴控煤電增長面臨諸多挑戰

      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我國應該積極引導落后煤電的有序退出,嚴格控制煤電新增規模,爭取把煤電裝機總量控制在11億千瓦時以內,煤電行業耗煤在2020年達到峰值13 2億噸標準煤,最大程度地避免高額資產擱淺風險。
      2019-06-01
    • 煤電產業需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煤電產業需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今后煤電的發展不宜一味追求高參數、大容量,而應結合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燃料供應情況、老機組特點等因素,選擇可行技術,向質量型、輔助型模式轉型。
      2019-11-19
    • 上半年煤電項目密集推進 搭車特高壓會否“跑偏”

      上半年煤電項目密集推進 搭車特高壓會否“跑偏”

      對于國內的煤電而言,當下可能是最好的一段時光,也可能是最后的一段瘋狂。之所以是好時光,是因為作為煤電最主要成本的煤炭價格在上半年出現了一輪劇烈的走跌,同時,煤電發電量也在逐月回升,煤電企業在抵抗疫情沖擊中展現出...
      2020-07-0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