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知識產權壁壘重重 中國制造如何破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29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以下簡稱《GI-I2020》)顯示,我國創新綜合排名蟬聯第14位,與去年持平。中國已經確立了作為創新領先者的地位,在專利、實用新型、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均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數量僅次于美國,排在世界第2位。


      “但與美、英、德、日等主要制造強國比,我國在知識產權布局深度廣度、收益和商標價值等關鍵指標差距顯著。”賽迪智庫知識產權研究所知識產權政策研究專員廖奕馳對中國工業報表示。


      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


      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99.6萬件。“十三五”時期,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位居世界第一,創新活力持續迸發的背后,是我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全鏈條”的全面躍升。


      專家指出,知識產權保護的全面加強極大激發了創新活力。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3件,國內企業在專利申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鞏固。與此同時,專利質量顯著提升,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高鐵、核能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知識產權的加速轉化運用正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全新引擎。2019年,我國專利質押融資金額達1105億元。2018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10.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1.6%,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知識產權保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國將持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發揮好知識產權保護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石、作為創新驅動發展剛需、作為國際貿易標配的重要作用。


      制造業品牌價值差距大


      今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首次將品牌價值作為創新指數指標。數據顯示,我國商標價值與創新強國差距大。


      “我國商標價值較低,品牌培育尚存差距,結構也有待提升。”廖奕馳說。我國連續兩年居全球商標申請冠軍,但全球商標價值僅列第17位,未能進入全球品牌領軍者梯隊。在全球最有價值的5000個品牌中,美國的品牌價值為4.3萬億美元,我國1.6萬億美元。美國上榜的品牌數量(1359個)是我國(408個)的3倍有余。更為值得關注的是,主要創新強國表現出極強的單位商標價值創造力,美、日、韓、德、英商標價值排名均高于申請量排名。


      同時,我國商標價值結構也有待提升。在《GII2020》全球25大品牌榜單中,主要制造強國的高價值品牌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新興業態,我國上榜的9家企業中金融企業比重大,新業態企業缺乏。


      海外風險防控待提升


      《GII2020》數據表明,我國居民PCT專利申請得分2.2分,與美、英、法等國接近,但不到日、德、韓等國的二分之一;同族專利指標僅得1分,不到日、韓等出口型制造強國的十分之一,不到美、英、德、法等本土市場制造強國型國家的三分之一。


      “從布局廣度看,我國平均每件PCT專利申請進入0.8個目標國的國家階段,而美國可進入2.16個,布局廣度是我國的近3倍。我國知識產權海外布局范圍明顯過窄,難以有效滿足國際制造業版圖重塑中知識產權風險防控需求。”


      廖奕馳表示,從布局深度看,我國在數字通信、醫療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重點領域布局比例分別為4.9%、2.4%和7.2%,同期美國布局比例則為7.7%、8.3%和12.6%。從國際標準布局看,我國主持國際標準由2015年的182項增長至2020年上半年的495項,占比從不足0.7%上升至1.8%,但美、英、德、法等制造強國主持或主導的國際標準占全球標準總量約95%。


      廖奕馳指出,后疫情時代,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對我國實行力度不斷升級的封鎖遏制,我國企業面向重點領域開展海外知識產權布局面臨門檻更高、時間更長、成本更高、影響因素更復雜、合作更艱難等,知識產權布局的拓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


      廖奕馳認為,我國知識產權收益與主要制造強國差距大,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三:我國的知識產權運用效率低;專利作為競爭工具或者戰略資源持續運用的意識和能力低;知識產權運用渠道不暢。


      夯實制造強國建設根基


      “當前,全球制造業版圖在加速重構中,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亟需彌補知識產權差距,夯實制造強國建設根基。”廖奕馳表示。


      廖奕馳建議,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知識產權運用生態體系。在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中,明確產、學、研創新主體在創新鏈、產業鏈全鏈條中的功能定位,著力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的產業化導向,健全產學研用協同推進知識產權產業化的生態。


      “要以防控風險為主線,積極創建重點領域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引導機制。”廖奕馳建議,在布局深度上,幫助領軍企業夯實抵御外部風險的海外知識產權布局根基,提升我國創新話語權和創新鏈抗風險韌性。在布局廣度上,著力引導領軍企業在制造強國、目標市場國前瞻布局一批針對其重點業務的關鍵核心技術專利集群,謀求建立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御,破局制造強國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壁壘。積極利用“一帶一路”、東盟“10+1”“10+3”等國際區域合作平臺開展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參與新興市場的知識產權布局,拓展知識產權布局廣度,開拓產業創新國際競爭的新增長點。


      此外,廖奕馳建議,要以價值提升為導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強化知識產權運營。整合資源,強化產業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知識產權運營能力建設,完善支持知識產權產業化的公共服務鏈。加強“技術驅動、價值導向”的知識產權治理,創新知識產權運營補貼政策,由大水漫灌轉向靶向支持,在標準制定、創新中心建設、單項冠軍企業認定等加強知識產權運用評價,將知識產權運營融入企業創新鏈、價值鏈全流程。(曹雅麗)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