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要以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研發為基礎,以數據和算法為核心,全面提升礦井感知、數據處理、裝備系統、智能控制等能力,突破煤礦智能化共性關鍵技術
"煤礦智能化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革,更是各垂直行業的變革,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下的產業協作、平臺共建和生態共創。"在11月12日中國工程院主辦的"智能化礦山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指出,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建設智能+綠色礦業新體系,實現煤炭資源的智能、安全、高效、綠色開發是能源革命的戰略任務和必由之路。
信息化、智能化在影響人們工作、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各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服務模式,同樣,也為煤炭產業轉型升級賦能。發展智能化礦山,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智能化工作面超300個
"煤炭智能化是我國煤炭工業第四次重大技術變革,是實現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王國法指出。
如何將每年30多億噸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出來?針對這個問題,煤炭人一直在進行不斷探索。從有人巡視、中部跟機的智能化開采1.0時代,到自動找直、全面跟機的智能化開采2.0時代,再到無人巡視、遠程干預的智能化開采3.0時代,我國煤礦智能化發展腳步不斷加快。
目前進入智能化開采4.0時代,將朝透明開采、面內無人的方向發展。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全國已建成300多個智能化工作面,按照《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采掘智能化工作面力爭達到1000個以上。
會議發布了煤礦智能化創新聯盟完成的《中國煤礦智能化發展報告(2020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發展部主任曹文君在介紹,該報告系統介紹了國內外煤礦智能化研發成果和實施經驗,從智能地質探測、智能掘進、智能開采、智能主煤流運輸、智能輔助運輸、智能綜合保障、智能安控、智能洗選、地面智能化場區等多方面系統闡述了智能化煤礦建設的主要技術、裝備與軟件平臺。
據悉,上述報告通過分析黃陵礦業集團、神東礦區、兗礦集團、同煤集團、中煤集團、陽煤集團等大型煤業集團煤礦智能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介紹了不同省份、地區煤礦智能化發展相關政策,并提出煤礦智能化發展思路。與會專家指出,這份報告為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提供了范例和經驗借鑒,也為相關設計研究、生產作業、經營管理、設備制造和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標準與規范缺失等多題待解
但與會專家也指出,我國雖然在部分煤層賦存條件較優越的礦區實現了工作面"有人巡視,無人值守"的智能化開采,但相關技術尚難以直接應用于條件較復雜的煤層,存在研發滯后于企業發展需求、智能化建設技術標準與規范缺失、技術裝備保障不足、研發平臺不健全、高端人才匱乏等問題。
今年2月八部委出臺《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煤礦智能化正式成為煤炭行業未來技術發展的主導方向。但隨著實踐不斷深入,業界開始面臨技術體系不夠成熟,通信協議、數據接口難以統一,裝備與控制、通信無法有效配套融合等一系列問題。
對此,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采設計事業部創新中心副主任任懷偉認為:"煤炭行業亟需一套全面、能夠用于智能化煤礦建設實踐的標準體系,明確智能化煤礦建設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應用何種技術、適應何種地質條件、需要何種基礎條件、遵循什么架構、按照什么步驟、采取什么規劃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指導煤礦智能化的技術創新、應用推廣與生態建設。"
會議還同期發布了《煤礦(井工)智能化標準體系》以及《智能化煤礦(井工)分類、分級技術條件與評價》和《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類、分級技術條件與評價指標體系》兩項通用基礎標準。"在具體執行和建設過程中,煤礦企業對于怎樣建設智能化煤礦、達到什么程度算是智能化煤礦是有困惑的,因此制定了兩項通用基礎標準。"任懷偉介紹。
將"卡脖子"難題清單變任務清單
"'自主感知、泛在聯接、數據驅動、智能開采'是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未來圖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劉峰在會上指出,我國煤礦智能化發展目前尚處于示范培育階段,煤礦智能化發展需因礦施策,示范先行,結合不同煤礦的煤層賦存條件和災害特點,形成多種模式并存的智能化建設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面臨許多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關鍵核心技術有待加強攻關。對此,劉峰建議,現階段要以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研發為基礎,以數據和算法為核心,全面提升礦井感知、數據處理、裝備系統、智能控制等能力,突破煤礦智能化共性關鍵技術。
為加快構建煤礦智能化技術體系,王國法建議,一方面要建設完善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動智能煤礦新技術研發;另一方面,應建設一批高質量智能化煤礦示范樣板,并建設智能綠色礦業與社會協調發展國家級試驗區,建立基于新一代技術信息支撐的全國煤礦智能化平臺,建立基于區塊鏈的全國煤炭交易與產業協作智能平臺。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劉見中同時指出,應從煤炭行業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面向現場實際、前沿高端、面向核心以及礦工生命健康,把煤礦智能化的重大基礎理論、應用基礎、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清單變成科技創新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全面提升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技術裝備供給能力。
此外,劉峰還強調,煤礦智能化發展還要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加強人才教育培養,并構建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記者武曉娟)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