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低價" 讓即時零售回歸品質和服務初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30





      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向行業發出《關于規范即時零售市場秩序 聯合抵制價格補貼“內卷式”競爭 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書》,其核心指向明確——平臺企業應停止以“流量傾斜”“搜索降權”等隱蔽手段變相強制商家參與價格補貼,商家也應主動遠離“價格比拼”“補貼換流量”等短視行為,共同抵制損害行業信譽的價格戰。


      不難看出,當“補貼大戰”成為行業常態,即時零售的競爭格局也逐漸“變味”。平臺憑借強勢壟斷地位,通過構建看不到的數字圍城綁架商家進行補貼;而商家被裹挾其中,看似“自愿”,實則身不由己。


      當“不補貼即無流量”成為潛規則,市場選擇的公平性無疑被腐蝕。更有甚者,平臺通過格式條款與算法規則,將超出合理比例的補貼份額強加于商家,讓規則成為繩索,犧牲商家利潤,這種分配失衡顯然對市場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傷害。


      當平臺與商家在補貼泥潭中相互消耗,整個行業也陷入一場沒有贏家的“內卷”中。


      對于商家而言,加入“補貼狂歡”無異于飲鴆止渴。表面看,“賠本賺吆喝”或許能換來短暫的流量激增,但當價格成為唯一籌碼,商家在研發、品控、服務等核心能力上的投入必然被擠壓。長此以往,企業失去差異化生存根基,只能在同質化泥沼中越陷越深。


      消費者看似是“補貼大戰”的短期受益者,實則承受著不易察覺的代價轉移。當價格被壓至極低水平,倒逼商家為維持生存在服務與品質上尋找“補償”——包裝潦草、配送延遲、售后推諉等隱性成本如今已開始被紛紛詬病。更令人憂慮的是,當市場被補貼和低價籠罩,消費者對商品與服務真實價值的感知能力也隨之鈍化。長期依賴“補貼濾鏡”,消費者對品質、效率與誠信的判斷標尺發生偏差,市場反饋機制因此失靈,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因此,打破“低價”僵局,重構健康生態,讓行業回歸商業本質,需凝聚共識、共同發力。首先,合規經營是即時零售健康生態中不可撼動的基石。平臺應率先自律,徹底摒棄“流量綁架”“算法強制”等不正當手段,在規則制定中充分尊重商家自主權與合理利潤空間。市場監管也需與時俱進,針對新型數字壟斷行為亮明規則紅線。


      其次,要明確品質服務才是即時零售安身立命的根本。當“半小時達”的時效驚喜已成標配,競爭焦點應轉向更高維度——生鮮商品的保鮮度能否再提升?特殊需求的響應能否更精準?售后環節的信任能否再加固?


      只有“低價狂歡”被終結,行業才能持續聚焦“質量與服務”的核心,通過價值創新引領行業穿越周期。例如技術層面的持續突破——通過人工智能優化倉儲路徑、利用大數據預測消費需求以降低損耗;例如模式層面的銳意探索——發展預售制、產地直發等柔性供應鏈模式,或與本地生活服務更深融合,創造“即時零售+”的復合價值場景……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揭示,長期穩定的低價只能源于效率的真正提升,而非不可持續的補貼投入。對于即時零售行業,告別“補貼大戰”,轉向以合規為底線、以品質為內核、以創新為動力的良性競爭,才能真正擺脫對市場活力的束縛,回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