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是汽車智能化的目標也是底線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05





      近期,公安部交管局表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所搭載的“智駕”系統,都還沒有實現“自動駕駛”的目標,駕駛人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脫手脫眼”,存在嚴重道路交通安全風險。這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汽車智能駕駛安全性的關注。相對于智能駕駛,安全從來都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安全是汽車智能化的目標,也是底線。


      智能駕駛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就是為了讓人們的雙手離開方向盤,去享受那些冰箱、彩電、大沙發嗎?當然不是,智能駕駛的目標是安全,是用智能技術將人們在駕駛和移動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消除。如果拋開安全不談,人們的手可以隨時離開方向盤,用不著智能技術。至于所謂“讓人們擺脫駕駛的束縛”“將車內變成一個新的生活場景”等,則都是要在安全的基礎上去實現的。如果連安全都做不到,這個場景能維持多久?


      在消費者層面,人們一度似乎對于車輛安全越來越不重視了,關注的都是車輛的各種智能功能,屏幕大不大、座椅軟不軟、放歌好不好聽等“好不好玩”的元素成了選車的首要。而安不安全、好不好開,似乎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但這是一種錯覺,誰會不關注自己的安全呢?這種忽視實際上是消費者的一種默認,默認這些車輛都是安全的,不安全的車怎么可能被允許上市銷售呢?


      這種默認也源于企業端一段時間以來對智能技術的不規范宣傳。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將輔助駕駛包裝為“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甚至虛構技術優勢。這種“宣傳超前于技術”的現象,直接導致消費者認知錯位。對安全的默認,不等于對安全的忽視,而是對智能化汽車提出的一個無言的、更高的要求。但一些一直聲稱要“讀懂消費者”的車企,恰恰沒有讀懂消費者的這種要求。


      近年來,一系列涉及車輛智能駕駛的交通事故,讓人們由默認產生了疑問,再次讓人們將基礎的安全問題提到了一個應有的高度。面對“買車不要只關注安全”等言論,人們開始認識到,還是先關注安全吧,不然不只傷錢,還可能會傷人。


      對于這種問題,政策層面也一直在出臺政策進行規范。今年4月,工信部就對智能駕駛的宣傳提出了一系列標準,要求車企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而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都在進一步規范,推動產業回歸技術本質。


      真正的智能化,絕非冰冷代碼對血肉之軀的替代,而是以人為中心、用技術為生命保駕護航的溫情賦能。智能的價值恰在于對安全本質的回歸與升華。智能駕駛系統的每一次決策,皆應包含對生命價值的絕對尊重與對風險最小化的不懈追求。方向盤后的人類價值與尊嚴,不能被任何算法效率或商業沖動所覆蓋。技術的最高境界,是讓自身在服務于人時悄然隱退,而非喧賓奪主。畢竟,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可靠”比“聰明”更重要。


      要構建牢不可破的安全根基,需要多方合力。技術研發者當常懷敬畏之心,將安全理念融入系統設計,對“長尾場景”窮盡測試。法規與標準制定者更需未雨綢繆,為自動駕駛安全建立清晰框架與嚴格認證體系。企業亦須恪守底線,杜絕過度宣傳,確保用戶對系統能力邊界有清醒認知。消費者也需培育理性的消費觀,不過度迷信智能技術,一切以安全為前提。


      當科技的輪轂在智能化大道上疾馳,安全是唯一不可逾越的底線。若安全失守,再炫目的技術奇觀終將化為海市蜃樓,唯有以安全奠基,智能汽車方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行穩而致遠。(作者:李志勇)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