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貿易中的生力軍,近年來,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憑借利好的國家政策、可控的勞動力成本等優勢,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風生水起。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總額達到902.4億元,同比增長80.6%。近三年來,我國海關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年均增長率均達到50%以上。
但這背后也存在隱憂。近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明顯,出口到美國等重點國家的跨境電商企業可能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風險。我國跨境電商該如何在經貿摩擦頻發的國際環境下繼續高速前進?
“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在發展初期出現過許多不合法、不合規的情況。現如今,我們到了逐漸規范的階段,再加上近期經貿摩擦不斷,給市場帶來了潛在風險。跨境電商企業應多加思索,如何通過調整令自身成長起來。”在日前舉辦的跨境電商大會上,歐速通國際物流聯合創始人李威表示,跨境電商企業不僅要規避風險,還要努力成為助力我國經濟破局的推手。
在李威看來,經貿摩擦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的最直接風險就是稅負方面的風險。“前段時間,中美貿易爭端剛出現時,業界有種說法,認為貿易摩擦并沒有對跨境電商行業產生影響。”李威指出,這種說法有其合理性。因為除了直接對企業造成影響的關稅政策外,還有很多隱形非關稅壁壘沒有被注意到。品類的差異化和產品的進口渠道是跨境電商的突出優勢,一旦非關稅壁壘形成,企業將無法像以前一樣規避相應的關稅,對企業運營產生不小影響。
此外,我國跨境電商出海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合規問題。匯通天下CEO孫劍巍表示,很多企業本地化能力很弱。比如前往穆斯林地區的銷售人員不熟悉當地的法律和宗教習俗,不了解當地需要的認證資格,甚至整個企業都沒人了解,也沒人重視合規工作的具體事項,導致觸犯當地法律。
李威指出,很多跨境電商通過海外倉方式運營產品,但由于多年不合規操作留下不少隱患。此前,歐盟、美國在重查BAT的時候,許多企業都為自己的行為擔憂或為前期的違規行為買單,這都是企業經營不合規造成的。
“企業合規是跨境電商在經貿摩擦頻發的環境下繼續前進的關鍵。”李威表示,很多企業把合規等同于不賺錢,其實合規一樣可以合法地賺錢。我們要對企業各方面進行把關,稅收、知識產權、物流,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合規風險。
據冠和權律師事務所律師朱健介紹,逃避商檢、知識產權侵權、逃稅是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企業最容易違規的三個方面。
“其中知識產權侵權最易被忽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包括生產、使用、銷售、許諾銷售等,企業要小心,有時沒有銷售的產品也會因‘許諾銷售’而遭到侵權訴訟。企業應以產品為導向、規避侵權,再慢慢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朱健表示,針對跨境電商平臺上出口量大的產品,可請專家評估知識產權風險,一旦收到境外海關、檢查機關或法院的侵權法律文書,要向律師咨詢,提出書面異議。同時,很多國外企業看準了我們不會積極應訴,可能會提出不合理要求。所以一旦遇到訴訟,企業不管積極應訴還是消極應訴,最起碼要應訴。
此外,近段時間,國際海關方面新型認證機制不斷涌現,跨國物流清關難度逐漸提高。“企業如果感到出海難度非常大,建議找專業公司幫忙,不要貿然行事。”李威建議。(記者 錢顏)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