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這對于作為清潔能源汽車主力的電動汽車而言自然是好消息。但是,目前我國電動汽車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它們正成為行業發展的羈絆。其中比較突出也很棘手的一個問題是充電樁建設。參加兩會的汽車界代表委員提議政府應在充電樁建議方面出臺統一規劃,完善相關標準,在密植充電樁的同時,還要促進汽車企業、充電樁生產企業及運營商平臺互聯互通,避免重復建設,提高充電設施利用率。
從目前充電樁建設的現狀看,雖然已建成在用充電樁數量還無法滿足保有電動汽車的使用,但各地都在加快規劃布局,達到“密植”程度應該說花不了多久時間。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已建成公共充電樁15萬個。業內人士預計,2017年開始,充電樁投資將顯著提速,年內建成80萬個。
不過,這么快的密植速度可能只是做到了“有”,卻不一定能夠達到“好”。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當下充電樁建設已經出現這種情況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愛華在提交的關于充電樁建設的議案中指出,現在不僅各運營商平臺各自為政,合作不暢,所使用的充電卡和APP互不相同,而且已經建成的充電樁其接口和通信協議與新版的充電基礎設施國家標準不兼容,這種缺乏通用性、開放性、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就是典型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許多區域運營服務商為了跑馬圈地,只顧產品數量,忽略產品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大打價格戰。這種惡性競爭必然使充電樁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很容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事實上,除了品質性“劣幣”,還大量存在技術性“劣幣”,后者所帶來的問題更嚴重。在今年初召開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直言,盡管中國在發達的高速公路網絡密布充電樁,但是用戶體驗太差。這些充電樁最大功率只有40kW左右,續航里程300公里的電動車需要90分鐘才能充滿電。
歐美汽車巨頭也在加快充電樁建設,但它們所建充電樁的功率將達到350kW。這種充電樁和國內現有的充電樁相比,充電效率提高10倍(電車充電只需9分鐘)。運營效率的提升和用戶體驗的提升都是革命性的。如果我國新建的充電樁依然是不超過40kW的低效樁,它們就要面臨著未及收回投資便被淘汰的危險。實際上,中國電樁運營企業已經看到歐美國家的技術進步,他們對自家前景相當悲觀,已經陷入騎虎難下乃至血本無歸的苦悶和惶恐之中。
這些問題對于充電樁生產和運營企業而言都事關生死。如果現在還看不清形勢,找不到應對之策,做不到未雨綢繆,那么將來很可能就會因“快”翻車。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