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重點!帶你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政策信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12-12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21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并對2022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


      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繼續,除了要統籌做好經濟工作外,我國還將為冬奧會、冬殘奧會全力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盤點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盤點今年工作、部署明年重點任務時做出了許多新的表述,將帶你一一梳理此次會議核心要點并予以解讀。


      1、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邊主義,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述會議指出。


      可以看到,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斷沖擊下,外部環境雖然復雜動蕩,但國內經濟基本穩住了。但從發展趨勢看,明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發展中國家的不確定影響還是很大。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需要重視明年國內外經濟恢復的差異性可能明顯縮小,供應鏈錯配的情況也會減輕,供需就沒有那么樂觀,且今年外需增長基數很高等問題。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世界經濟明年下行壓力比較大,還面臨供應鏈危機、能源危機、氣候危機、通脹危機等,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和美聯儲政策調整等影響,會導致全球金融體系出現波動,因而我們也要保持戰略定力,以我為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2、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可以看到,2022年的經濟政策重點延續了過去兩年的走向,要讓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通貨膨脹保持在一定水平。同時,“穩”字當頭,也將是“十四五”期間經濟工作的重點。


      會議指出,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圍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大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力度,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


      3、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


      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在財政政策方面強調要提升效能,也就是說不一定要以規模擴張為主要方向,要提高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主要指貨幣政策,需要保持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合理流動性。要克服刺激性財政政策的效果會遞減的問題,保持財政政策精準、有效和持續性。在內需方面,要實施好擴大內需的戰略。


      4、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新的減稅降費


      會議提出,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以公正監管保障公平競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強化契約精神,有效治理惡意拖欠賬款和逃廢債行為。


      如何加強市場主體在經濟發展中的活力一直是近些年來的經濟工作重點之一。疊加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等生存發展問題突出,亟待通過政策引導、結構性改革和科技創新等方式煥發新的生機。


      11月18日,國務院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指出,宏觀政策要繼續圍繞市場主體展開。在延續制度性減稅、落實已定緩稅政策的同時,研究采取新的組合式階段性減稅降費措施,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支持制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保證電力穩定供應,為市場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會議指出,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的就業創業。要繼續面向市場主體實施新的減稅降費,幫助他們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減負紓困、恢復發展。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抓好重點群體就業,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推動財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層政府落實助企紓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調節,促進電力充足供應。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投入。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政策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擴大高水平開放,多措并舉穩定外貿,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大吸引外資力度。


      5、房地產業因城施策


      會議提出,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其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并不是短期的,即使沒有疫情沖擊,房地產的風險遲早也會開始顯露。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資這樣一個三角循環已經走不下去。即使不考慮房價調控的因素,房價上漲的動力也已經到了減弱的時期。


      “現在部分城市的房價已經超出了中等收入群體的極限的承受力,對制造業、對創新都構成了影響,特別是對人口長期增長是極為不利的。人口增長減弱,對長期發展是更為不利的。所以,從根本上說要適應新階段人口和經濟布局這樣一種趨勢。”楊偉民強調。


      6、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會議指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扎實的科研作風。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楊偉民認為,構建新格局的內涵之一是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它的關鍵環節在于中間投入,中間投入主要是依靠國內產品,國內生產的產業鏈就相對安全,安全性就高。要堅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發揮我們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使國內的科技自立自強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來相互促進,形成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雙輪驅動的這樣一種技術進步的格局。


      7、改革開放政策:激發發展活力


      不僅是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還要通過改革開放政策激活發展動力。


      會議指出,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調動地方改革積極性,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主動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此外,會議還提出,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


      王海峰認為,國家級戰略之間的協調、國家級和跨省級政策的協調,難度大但潛力也大。明年要抓好資本、勞動力、信息、能源、資源等要素配置綜合改革的試點。要素市場、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效率很大程度上由改革決定,如果通過改革能把要素市場效率充分提升起來,就會形成中期和長期的內生動力。


      8、社會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會議提出,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要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被提到重要位置。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在宏觀上,有利于國家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在微觀上,有利于通過勞動力的流動,為個體創造提升收入水平和就業機會的一種可能性。改革過程中需要政府在供給側適應人口流入地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來增加供給的數量,改善供給的結構、優化供給的空間布局,從而健全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


      此外,就業、新的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等,都是大家很關注的民生話題,如何落地見效值得關注。另外,會議提出“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顯然在明年這一措施或將要邁出大的步伐。


      9、共同富裕:把“蛋糕”做大做好,再切好分好


      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穩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開會討論或發文,厘清共同富裕具體內涵、部署共同富裕工作,并選取浙江先行先試開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10、實行全面節約戰略


      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


      具體來看,在生產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采技術開發應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1、碳達峰碳中和全國統籌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碳達峰、碳中和進行部署。


      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轉自:21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