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實體經濟:貨幣政策穩字當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1-04





      金融市場的2021年,圓滿收官。


      這一年,調結構穩增長,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市場創新競相迸發。


      這一年,政策為實體經濟發展“開路”,市場主體獲得感不斷增強。


      這一年,金融市場表現或有周折,但最終向陽向暖。


      回望這一年,至少有10個金融市場的畫面,會久久印記于我們的腦海。這10個畫面背后的故事,在2021年,乃至未來,都會影響或者改變著金融市場的發展。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2022年的經濟金融大勢將會怎樣?讓我們共同見證。


      關鍵詞:以我為主


      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穩字當頭,以我為主。2021年的中國貨幣政策彰顯自信,展現韌性。


      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這一年,央行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中期借貸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全年DR007均值為2.17%,與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僅偏離3個基點;2021年7月及12月,兩次全面降準落地,為實體經濟持續穩定做好鋪墊……


      貨幣政策多措并舉,為實體經濟“降成本”成效凸顯。2021年前11個月,企業貸款利率為4.61%,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這一年,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再下調,LPR利率時隔20個月下調5個基點……


      近日召開的2022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定調2022年的貨幣政策工作。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2022年,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讓利于民


      金融改革減費讓利 消費者、小微企業獲得感足


      2021年,金融管理部門的改革與金融機構的減費讓利,讓消費者和小微企業獲得感滿滿。


      2021年前10個月,貸款成本持續下降,銀行業繼續讓利實體經濟。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年化利率5.7%,較2021年初下降0.17個百分點;民營企業貸款年化利率5.32%,較2021年初下降0.03個百分點。


      2021年,多部門出臺12條降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付手續費措施,聚焦降費呼聲高、使用頻度高的基礎支付服務,為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再助力。


      這些措施實施后,預計每年為市場主體、社會公眾減少手續費支出240億元,其中惠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超160億元,有助于降低資金流通成本,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消費提質擴容。


      車險事關上億車主切身利益。2020年9月,銀保監會推動實施車險綜合改革,覆蓋交強險、商車險及新能源車險領域。據測算,改革以來累計為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2000億元。


      關鍵詞:獨立行情


      多重因素作用下 人民幣走出獨立行情


      人民幣的“獨立行情”,是2021年外匯市場的熱詞。


      2021年9月末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與美元指數呈現少見的雙雙上漲態勢。11月下旬,美元指數升破96大關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強勢立于6.40大關上方,與其他新興市場貨幣走勢明顯分化。


      人民幣何以走出獨立行情?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經濟基本面保持穩健、外貿維持高景氣度、中美利差持續處于高位、外資增持人民幣資產等因素,是人民幣走出獨立行情的重要動力。


      這一年,人民幣雙向波動態勢明顯。特別是,2021年5月末和12月初,人民幣兩次快速升值,單邊押注行為顯露苗頭。面對市場非理性預期,金融管理部門強化預期引導,強調“風險中性”理念,促使人民幣回歸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展望2022年,人民幣的獨立行情仍將持續上演嗎?業內人士認為,歲末年初的剛性結匯需求,仍將在短期內支撐人民幣保持穩中偏強。但從長期看,人民幣將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運行。


      關鍵詞:春暖花開


      信用債市場陰云驅散 債市對外開放步入快車道


      2021年,中國債券市場走出一波歷經曲折,最終“春暖花開”的小牛市。


      2021年初,受2020年11月發生的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影響,信用債市場籠罩一片陰云。由于部分企業違約超市場預期,債市擔憂情緒蔓延,引發同行業、弱資質國企的信用債被拋售。


      面對信用債市場的風險形勢,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及時出手。2021年2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通知,督促指導地方國企開展債務融資和風險處置,努力維護國企良好市場信譽和金融市場穩定,不得惡意逃廢債。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要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風險,建立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風波過后,市場信心逐漸被修復。2021年,金融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債券市場整體上走出了一波小牛市。


      2021年,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步入快車道——9月24日,債券通“南向通”正式開通,“債券通”實現雙向通車;2021年10月底,富時羅素公司正式將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


      關鍵詞:昂首闊步


      綠色金融取得重要突破 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2021年,綠色金融在標準制定、激勵約束、產品創新、信息披露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方面,多部門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對國內綠色債券界定標準進行統一;《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兩項行業標準發布……


      在綠色金融市場和產品方面,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接近15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超過1萬億元。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和年度新發行規模躋身全球前列。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創新金融產品面世……


      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金融管理部門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項目支持力度。2021年,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修訂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將定量評價范圍擴展至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并為綠色理財、綠色信托等業務預留空間。


      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環境信息披露持續強化。央行指導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金融機構試編制環境信息披露報告并探索開展碳核算,并組織部分商業銀行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關鍵詞:改革潮涌


      專項債發行、合并重組、農信社改革 中小銀行改革大戲頻上演


      2021年,中小銀行改革大戲頻頻上演。


      2021年9月,中小銀行專項債完成發行,最終發行規模為2064億元。2000余億元資金通過轉股協議存款、金控公司間接入股兩種方式,注入20個省份的310家中小銀行。


      中小銀行合并重組浪潮涌動。2021年5月和6月,合并重組后的山西銀行、遼沈銀行相繼開業;10月,中原銀行宣布,擬吸收合并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及焦作中旅銀行。


      農信社改革也是2021年金融機構改革的重頭戲。從公開信息看,2021年以來,至少有10余家由農信社改制而成的農商行獲批籌建或開業。這一改革的核心要義,主要是理順省聯社和轄內行、社之間的關系,完善農信系統的風險防范。


      關鍵詞:立新清舊


      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年 銀行理財整改全力沖刺


      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后一年。立新與清舊并行,機遇與挑戰共存。


      回望收官之年的整改“沖刺”:


      ——制度短板進一步補齊。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正式發布,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公開征求意見,銀行理財配套政策環環緊扣,與資管行業監管標準基本統一。


      ——凈值化轉型效果顯著。截至2021年9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凈值化比例超86%。截至2021年7月末,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產品規模均較資管新規發布時降超98%。


      ——“新生力量”持續崛起。理財公司逐步成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9月末,理財公司共獲批籌建29家,開業21家,產品存續規模達13.69萬億元。多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開業或批籌。


      ——服務民生與實體經濟。截至2021年9月末,持有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達7125.71萬個,前9個月理財產品累計兌付投資者收益6400億元。“四地四機構”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有序推進。理財資金有效對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截至2021年9月末,投向債券類資產20.45萬億元,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3.16萬億元,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1.10萬億元。


      關鍵詞:減脂增肌


      監管持續嚴監管 險企去頑疾、創新路


      2021年,是保險業減脂增肌、強健體魄的一年。


      監管部門持續保持嚴監管態勢,陸續出臺多個規范性文件;保險公司去頑疾、闖新路的壓力并存。


      2021年,監管部門下發40余部涉及保險業的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事關公司治理、償付能力管理、人身險市場亂象治理……


      監管部門從強化機構治理、重塑業務規范、激發產品創新等維度,整頓市場亂象,規范業務發展,引導產品創新,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厘清思路,掃除障礙。


      在強監管政策的指引下,人身險公司2021年堅定推動渠道改革,清虛代理人200余萬;持續規范健康險及互聯網人身險業務,加大養老產品創新力度。財產險公司深化車險綜合改革,切實讓利消費者;深化非車險業務轉型,科技投入持續加大。


      關鍵詞:去偽存真


      虛擬貨幣亂象遭整治 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廣應用加速


      2021年,虛擬數字貨幣市場的“魑魅魍魎”一度大行其道。虛擬數字貨幣領域的炒作和非法金融行為,已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對于這種情況,金融管理部門及時出手,予以堅決打擊。2021年9月24日,央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強調,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全部屬于非法金融活動,一律嚴格禁止,堅決依法取締。


      重拳之下,各大虛擬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紛紛宣布離開中國市場,市場瘋狂炒作行為明顯降溫,各類虛擬數字貨幣“挖礦”行為受到全面清理整頓。


      在清理“魑魅魍魎”之時,真正的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在全國多個城市、全場景穩妥有序推廣和應用。


      截至2021年10月22日,全國已經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累計交易筆數達到1.5億筆,交易額接近620億元。


      關鍵詞:波瀾不驚


      經歷跌宕起伏 房地產行業融資回暖


      2021年,房地產行業經歷了跌宕起伏。


      一度有低谷——受部分金融機構執行房貸政策有偏差、地產企業美元債違約事件出現,疊加個別房企風險事件影響,中資美元債市場出現波動,金融機構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偏好出現下滑。


      糾偏力量適時出現。2021年9月開始,金融管理部門對前期執行過嚴的政策進行糾偏,釋放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積極信號,引導金融機構滿足房企、個人購房者的合理信貸需求。


      地產行業融資回暖,有了越來越多印證。近來,房企債券融資步伐明顯加快,多家房地產企業宣布啟動發行中期票據、供應鏈ABS等。同時,2021年11月房地產貸款投放在10月大幅回升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環比、同比雙升態勢,金融機構對房企融資行為恢復正常。


      近日召開的2022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要求,穩妥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糾偏不等同于政策基調的轉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表示,我國將繼續實施“房住不炒”的政策,抑制房地產投機需求,但也會適當調整此前一段時間部分過嚴的調控舉措。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