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首組年度經濟數據出爐。
1月14日,海關總署公布了2021年全年進出口情況。數據顯示,2021年,以人民幣計,我國進出口總值接近40萬億關口,比2020年增長21.4%。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以美元計,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了6.05萬億美元,在2013年首次達到4萬億美元的8年后,年內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達到了歷史高點。
進一步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規模提升對2021年外貿增長有重要貢獻。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3.6%,比整體增速高2.2個百分點。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占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也提升至29.7%。
從產品看,在上年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我國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等宅經濟相關產品出口合計又增長了13.2%;醫藥材及藥品出口增長101.2%,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
年度進出口規模再上新臺階
據海關統計,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增長21.4%。其中,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進口17.37萬億元,增長21.5%。以美元計,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了6.05萬億美元。
李魁文說,202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了較快增長,年內突破5萬億、6萬億美元兩個關口,達到了歷史高點。這一年的外貿增量達到了1.4萬億美元。2021年,我國年度進出口規模再上新臺階。從產品看,在上年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我國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等宅經濟相關產品出口合計又增長了13.2%;醫藥材及藥品出口增長101.2%,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記者表示,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規模全球占比大概率進一步提高。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貢獻大
從主要貿易伙伴來看,2021年,我國前五大貿易伙伴依次為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對上述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為5.67、5.35、4.88、2.4和2.34萬億元,分別增長19.7%、19.1%、20.2%、9.4%和18.4%。
記者注意到,對比2020年,前五大貿易伙伴進出口總值占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3.6%,比整體增速高2.2個百分點。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占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也提升至29.7%。
白明表示,這體現了我國推進貿易市場多元化取得新進展。一方面體現在前五大貿易伙伴占比略降,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扣除東盟外的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增速高于整體水平。未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高增速仍將持續。
“當然,也需要看到,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總值都取得了較快增長。”白明強調。
李魁文指出,2021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8周年。這八年間,彼此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更加密切,能源、農業、礦產等領域合作向好,民營企業也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2021年,中間產品占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比重為56.2%,2021年出口汽車零配件、紡織品、鋰電子蓄電池分別增長26.7%、14.1%和50.4%。此外,2021年我國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原油1.18萬億元,增長44%;農產品3265.5億元,增長26.1%;金屬礦砂2127.7億元,增長24.9%;天然氣1854.5億元,增長38.9%。
跨境電商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同比增長24.5%,市場采購出口增長32.1%。
李魁文表示,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持續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效應持續顯現。
具體來看,在跨境電商方面,B2B出口試點全面鋪開,“中歐班列”“集拼轉口”等新模式融合發展。為助力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更好開拓國際市場,2021年下半年,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在全國海關正式復制推廣,配套政策不斷完善。
與此同時,“上合示范區—明斯克”“義新歐”“蘇新歐”、合肥至德國漢堡、威廉港等跨境電商專列先后開通并常態化開行,實現了“中歐班列”與跨境電商模式融合。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其中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
在市場采購方面,出口規模突破九千億元。隨著全國市場采購試點的擴大,2021年我國市場采購出口9303.9億元,增長32.1%,占同期出口總值的4.3%,拉動出口增長1.3個百分點。
李魁文指出,2021年我國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了24.3%、26.4%和57.7%,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轉自:證券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