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發布報告稱,2022年春節適逢冬奧會開幕,節日氛圍濃厚,數字生活新方式全面覆蓋社交、娛樂及消費各種場景。受此拉動,春節假期7天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434.9萬TB(1TB=1024GB),與2021年春節7天相比增長21.7%,連續3年增速超過20%。
假期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持續攀升,是中國互聯網飛躍式發展的顯著縮影。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不斷開拓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在一輪又一輪的重塑與滲透中,數字技術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社會生活形態當中,并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成就顯著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春節不少人選擇了“就地過年”。根據數據顯示,今年春節約有1億人“原地過年”,帶動本地消費經濟市場持續火爆的同時,也使得娛樂方式和消費模式繼續向線上轉移。在“云端過節”的新趨勢下,數字紅包、網購年貨、預制年夜飯等成為時尚潮流,拉動移動互聯網流量保持快速增長。
隨著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啟,人類社會正經歷從工業時代加速轉型至信息文明的關鍵時期。
《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7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092萬,手機網民占全體網民的比例為99.6%。面對智能時代,我們也日益感受到生活的進步與便捷。從基礎的社交通訊、搜索查詢、游戲娛樂,到網絡購物、網絡金融、網上支付,再到教育、醫療、文旅、政務等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各領域對數字化的探索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的先導力量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此外,智能大潮到來,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加速提檔升級縱深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和融合應用齊頭并進,有力推動了行業的降本增效。
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不僅展現著數字經濟發展的氣象萬千,也折射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努力方向。根據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保持9.7%的同比增長速度,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數字中國畫卷加速展開,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截至“十三五”末期,國內光纖寬帶用戶占比從2015年底的56%提升至94%;千兆光網覆蓋家庭超過了1.2億戶;4G基站規模占到了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用戶速率大幅躍升的同時,資費水平也大幅降低,農村城市“同網同速”基本實現,貧困地區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夯下基石。5G網絡建設方面,截至2021年11月,已開通5G基站139.6萬個,占全球5G基站總數超過70%,5G終端用戶達4.97億。我國信息通信技術正在實現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進程中,我國各領域準確識變,認清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科學應變,找準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主動求變,開拓數字經濟發展新局面,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華中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王筠指出,信息化是現代化的戰略引擎,對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意義重大。可以看到,在這一進程中,無論是超過10億的網民規模,還是數字融入生活的每一幕場景,都形成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彰顯著中國互聯網的飛躍式發展和澎湃動能。
直面數字經濟發展迫切需求
技術不斷迭代、行業蓬勃發展,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應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越界索權、過度采集信息、數據“殺熟”等行業堵點,以及相關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等障礙也浮出水面,如何保護合法權益成為廣大網民“急難愁盼”的問題。
“在電商平臺瀏覽過一款電腦后,各類App主頁上的推薦廣告就沒斷過,不同品牌、不同價位的產品介紹持續涌來,讓人防不勝防。”前不久,小張打算換一臺電腦,沒想到一次搜索卻讓相關廣告“侵入”了手機上的其他常用App,變得無處不在。小張表示,這種被暗中窺視的感覺讓他感到很不舒服。
網絡安全中心研究員王國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大數據殺熟”已步入新階段。相較于過去明顯的賣高價給老客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迭代以及平臺對消費者信息全方位收集,最終形成“千人千面”的“千人千價”,互聯網平臺通過這種新算法完成的定價手段更加隱蔽,效果也更加準確。
王國海認為,大數據、算法作為一種技術手段,若運用得當,能為很多行業領域賦能,是解決棘手問題的一劑良方。可一旦使用不當,其獨特力量造成的困擾也難于化解。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織密完善行業規范法網,已經成為建設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迫切需要。
我國針對數字治理的相關法制法規也在不斷探索完善。去年以來,工信部公布《關于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并多批次發布《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關于App超范圍索取權限、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回頭看”的通報》等有關通報。
同時,去年1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對信息手機類問題作出回應,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
對打擊大數據濫用方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發布了《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相較于過去的版本,其亮點是新增了“新業態中的價格違法行為”,并針對“大數據殺熟”采取了更為嚴厲的懲處措施。
國家啟動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旨在促進互聯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為進一步維護網絡空間傳播秩序、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回顧2021年,全國各地積極落實,地方政府出臺落實細則,在政策導向和用戶需求雙重驅動下,互聯網企業積極響應做出改變,移動互聯網正迎來安全有序的市場新環境、
“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問題、矛盾必然會顯現出來。”王筠認為,通過不斷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直面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使監管的“毛細血管”更為暢通,讓違法主體承擔應有的、全部的法律責任,就能有效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數據互信贏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間,進而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取得長足發展。
激發數字經濟新活力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是暢通經濟循環、激活發展動能、增強經濟韌性的重要支撐。
日前,國務院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我國數字經濟領域首部層設計,《規劃》明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十四五”時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搶抓發展新機遇、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焦點,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正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挑戰,數字經濟在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經濟質量效益方面大有可為。
為邁好這一步,《規劃》從8個方面對“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作出總體部署,即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體系,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此外,《規劃》還聚焦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重點領域,部署了提升數據質量、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等11項重點工程。
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今天,從舌尖到指尖、從田間到車間、從地下到天上,數字生產、數字生活的每一幕場景,都留下了為經濟賦能的奮進足跡,也孕育著未來增長的巨大潛力。可以預見,《規劃》的頒布實施將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勁動力。(記者 劉波)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