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日前發布的《2021年度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同比穩中有降,表明全球新增的進出口關稅措施、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進出口限制性措施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總體減少,全球經貿摩擦整體緩和。但與此同時,印度、美國等較大經濟體間的經貿摩擦仍然呈上升趨勢。
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貿摩擦呈現四大特點:一是全球指數同比穩中有降,但較大經濟體間經貿摩擦仍呈上升趨勢。二是各類措施的實施在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間的差異較大,服務于國家制造業、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的意圖更加明顯。三是發布措施多的國家(地區)同比更為集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幾乎與戰略基礎物資和裝備相關。2021年,20個國家(地區)共計發布4071項措施,同比增長16.4%。四是中國對全球經貿摩擦的影響相對較小,經貿措施的運用也相對較少。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有6個月處于高位,同比減少3個月。其中,印度、美國、阿根廷、歐盟、巴西和英國的月均值處于高位,阿根廷、美國和日本等7個國家月均值比2020年明顯上升。此外,國外對華經貿摩擦指數有11個月處于高位。
從經貿摩擦的措施來看,發達國家(地區)采取更多的產業補貼、投資限制和政府采購措施。美國、歐盟、英國、印度、巴西和阿根廷對國內貿易救濟法規進行了修訂,重點加強貿易救濟執法。進出口限制措施成為西方國家對華采取措施的主要工具。
從經貿摩擦發生的行業來看,20個國家(地區)發布經貿措施影響產品的覆蓋范圍高達92.9%,比2020年略有收窄,涉及農產品、食品、化學品、藥品、機械設備、運輸設備、醫療設備以及特殊交易品等。
為幫助中國企業有效應對經貿摩擦,提供風險預警和決策支持,中國貿促會對經濟、貿易、地區分布以及對華貿易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20個國家(地區)的經貿措施進行了系統跟蹤,定期發布《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對進出口關稅措施、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進出口限制性措施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進行研究。(吳力)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