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有關情況。
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財政部已發完大部分新增專項債提前批額度,并在3月末下達剩余限額。今年專項債發行使用工作起步早、動作快,項目儲備充足。為完成發行時限要求,財政部已加快資金撥付使用進度,并將統籌好國債發行工作。除繼續重點用于九大領域外,今年專項債還將擴大使用范圍,支持增后勁、上水平項目,推動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建設。
全年項目儲備充足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明確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3.65萬億元。去年12月,財政部提前下達了地方2022年新增專項債額度1.46萬億元。
據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財政部已在3月30日向各地下達了剩余的新增專項債限額。目前,各地正抓緊履行預算調整程序,將新下達限額盡快分解至市縣。
許宏才指出,去年提前下達的專項債額度大部分已發行完畢。截至3月末,各地累計發行提前批專項債約1.25萬億元,占提前下達額度的86%;各級財政部門累計向項目單位撥付債券資金8528億元,占已發行新增專項債的68%。各地還安排超過1100億元專項債資金用作重大項目資本金,有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大規模的專項債資金能否匹配到足夠的優質項目,一直備受業界關注。對此,財政部國庫司司長王小龍在發布會上回應道,去年和今年合計儲備了7.1萬個專項債項目,儲備充足。今年面對疫情影響,各地仍克服困難,加快基礎設施項目的開工建設。據財政部初步統計,今年已發行專項債券資金支持的項目開工率達到75%。
“總的看,今年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工作起步早、動作快,進度明顯快于往年。”許宏才表示,為避免專項債資金閑置和低效,財政部采取了嚴格項目審核把關、全面推廣穿透式監測、實施支出進度通報預警制度等多項政策措施,還將持續強化專項債“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促進專項債資金安全、規范、高效使用。
統籌國債和地方債發行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對2021年12月提前下達的額度,力爭今年5月底前發行完畢。對2022年3月底分配下達的額度,盡快啟動發行并在今年9月底前全部發行完畢。
據財政部預算司負責人、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宋其超介紹,財政部專門召開了視頻會議,研究進一步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等工作,明確時限要求。具體措施上,財政部要求各地抓緊下達限額,盡快按程序將3月底下達的新增政府債務限額分解下達到市縣;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加快專項債資金撥付使用進度,對于第二批專項債額度盡可能在今年加快使用。
財政部還將允許在新增專項債發行完成以前,預算已經安排的專項債項目通過先行調度庫款的辦法,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財政部強調,債券發行以后及時歸墊,決不允許出現因債券未能發行影響重大項目實施的情況。
王小龍還表示,財政部將緊密結合國債發行和資金使用,加強對財政收支和債券市場情況的預研預判,統籌好國債、地方債發行節奏。財政部將加強與有關金融部門的協調配合,促進政府債券供求合理均衡。包括統籌國債和地方債的發行,協調不同地區地方債的發行,與金融部門共同為政府債券發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確保全年發債任務順利完成。
精準聚焦重點短板領域
對于今年專項債的使用范圍,宋其超表示,今年專項債投向領域總體保持穩定,并結合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優化調整。
財政部明確,今年專項債將繼續重點用于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領域。繼續實施專項債券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嚴禁將債券資金用于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以及非公益性資本支出項目等。
同時,今年財政部從三個方面合理擴大了專項債使用范圍。
一是加大惠民生、解民憂等領域投資。近期,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組織各地補報了一批2022年專項債項目,指導地方將城市管網建設、水利等重點領域項目作為補報重點。
二是支持增后勁、上水平項目建設。主要是圍繞新基建等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將具有公益性且有一定收益的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作為支持重點。
三是推動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建設。要求各地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好農業農村領域項目儲備,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作為專項債支持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宋其超明確,財政部將持續加強督導,指導地方精準聚焦重點領域和短板領域,持續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使用范圍,用好地方政府債券擴大有效投資,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促就業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轉自:證券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