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制定穩工業目標 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有這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6-09





      3月以來,受新一輪疫情和外部環境變化等超預期因素影響,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為此央地持續出臺多項舉措穩定工業經濟發展。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6%,較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調查的21個行業中,PMI位于擴張區間的行業由上月的9個增加至12個,制造業景氣面呈現積極變化。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張瀟瀟對第一財經表示,后疫情時代,各地加強工業發展對于穩住經濟發展大盤,激發我國內需潛力,拓展經濟增長空間意義重大。


      定下工業發展目標


      近日,多地出臺政策措施穩定工業經濟發展。


      5月27日,深圳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深圳工業經濟穩增長提質量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提出“工業立市”,進一步增強深圳工業經濟在更高區位穩中有進的運行能力。


      《措施》提出加快重大工業項目規劃建設。狠抓高端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投資,在集成電路、超高清顯示、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具有產業鏈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落地建設10~15個百億級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10~15個總投資30億元以上重大能源項目。


      在加強高端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招商引資方面,《措施》鼓勵產業基金引進高端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深圳市引導基金主管部門可根據落地項目實際情況認定返投金額。


      接著在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公布,提出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


      在上海,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提出支持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制造業企業以點帶鏈,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復工,穩步提高企業達產率。


      《方案》還提出,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市域鐵路、新型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項目,鼓勵民間投資以城市基礎設施等為重點,通過綜合開發模式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實施社會投資項目“用地清單制”改革,支持擴大企業債券申報和發行規模。加強銀政聯動和銀企對接,鼓勵金融機構對接重點項目,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提供優惠、便捷的融資支持。


      上海市經信委表示,在加快重大產業項目投資落地方面,上海將全力發揮投資促進作用,提振產業投資信心,穩住存量還要擴大增量。


      廣州市則在6月2日公布《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2025年廣州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力爭達到8000億元。同時也明確了廣州“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的發展思路:要著重推動制造業比重穩步上升,聚力打造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廣西日前也出臺40條措施穩工業經濟大盤。包括,在抓項目擴投資政策上,廣西將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民間工業投資,落實好支持民間資本參與標準廠房、重大項目投資獎勵等政策;加快推進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爭取形成更多投資實物量。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廣西將實施“一行一策”支持汽車、機械、糧油、食品、電子信息、建材等行業負增長企業恢復正增長;加強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企業服務保障工作;謀劃建設北部灣大宗商品儲運基地。


      6月7日,《浙江省暢循環穩工業攻堅行動方案》正式出臺。《行動方案》從十大方面共計25條具體舉措,力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推動工業經濟企穩回升。


      包括,每月開展548個10億元以上重大制造業項目調度協調,新謀劃一批重大制造業項目,加快產生實物投資量。省市縣分別聚焦10億元、5億元、3億元以上投資項目,建立近期投產達產項目跟蹤服務清單,開展動態跟蹤,實行項目投產賽馬機制,鼓勵項目早投產、早達產,對項目建設滯后問題限時服務督辦,加快形成工業產出增量。


      張瀟瀟表示,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擔任著壓艙石的作用。立足工業領域,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各地強工業是提升核心競爭力,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積極探索。此外,強工業有助于激發內需市場活力。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是我國自身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工業供給體系質量,努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有助于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此外,發力工業有助于夯實數字引擎作用。


      工作重點有哪些


      在6月2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陶青說,在各方共同努力下,5月以來制造業企業復工復產步伐明顯加快,工業經濟呈現企穩向好的跡象。“盡管制造業企業前期受到疫情沖擊,遇到不少困難,但我國工業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恢復發展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


      在用電量方面,以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上海為例,根據5月份前三周的數據統計,上海市總用電量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的78%以上,5月以來周用電量環比平均漲幅為2.25%,其中第二產業周用電量環比平均漲幅5.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日均用電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3%以上。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在疫情緩解、復工復產穩步推進,疊加工業生產內生韌性較強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5月全國工業生產增速有望由負轉正,出現較大幅度回升。


      接下來提振工業經濟有哪些重點,陶青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一是加快政策落地見效;二是全力保障產業鏈穩定暢通;三是強化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四是擴投資促消費。


      陶青說,保鏈穩鏈是促進工業穩定增長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針對當前復工不達產、復工基礎仍不牢固、重點產業鏈協同復產難等問題,我們將繼續從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區域三方面持續發力。對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行業要進一步發揮有關協調平臺功能,加強上下游銜接服務。對重點區域要加強跨區域、跨省市協調,加強點對點、一對一的疏通卡點難點。


      另外,要加快實施制造業“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和項目、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著力擴大有效投資,促進重點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數據顯示,5月份,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長三角地區逐步復工復產,企業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不斷提升。制造業生產指數為49.7%,較上月上升5.3個百分點。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韜表示,雖然長三角地區復工復產穩步推進,但是企業在落實復工復產進程中仍面臨疫情防控、資金、人員管理等方面的壓力,企業生產指數仍位于50%以下,仍有進一步恢復空間。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的比重較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至32.8%,為今年以來新高。為實現穩住經濟大盤重要目標,需要繼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落實物流保通保暢,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全面推進復工復產,提振國內需求,保障就業市場,扶持中小市場主體。


      張瀟瀟認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區域比如長三角,可以建立健全復工復產問題處理回復機制,及時解決區域內企業因疫情防控產生的到崗用工、配套企業復工復產、物流運輸等實際困難,最大力度推動全面復工復產。另外可以精準施策,提升市場主體發展活力,針對產業鏈供應鏈不同環節市場主體,梳理不同市場主體政策需求,提升政策精準度和落地性。還可以建立長三角地區常態化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和動態協調機制,圍繞重點產業鏈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大數據監測平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應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水平,保障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轉自:第一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穩工業,提質升級基礎牢

      穩工業,提質升級基礎牢

      當前,受多重因素影響,工業經濟穩定恢復態勢仍不牢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2022-03-21
    • 出臺保供穩價、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系列政策——各地發力穩工業增長

      出臺保供穩價、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系列政策——各地發力穩工業增長

      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全國各地近期紛紛推出并落地穩增長政策,從保供穩價、減稅降費、擴大金融和投資支持等多方面發力,提振工業經濟運行。
      2022-05-07
    • 多地發力穩工業擴內需 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多地發力穩工業擴內需 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記者采訪獲悉,進入三季度以來,各地緊抓關鍵期,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穩工業、擴投資、促消費等方面持續發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2022-08-10
    • 沖刺四季度 穩工業舉措加快落地顯效

      沖刺四季度 穩工業舉措加快落地顯效

      抓項目建設和工業投資,完善要素保障支持企業穩產擴產,優化服務助企紓困……記者注意到,當前多地搶抓四季度時間窗口和時間節點,聚焦穩工業密集開展部署,推動系列舉措充分顯效,全力沖刺實現全年工業高質量發展目標。
      2022-11-0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