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速推進,總體態勢持續向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實施,區域協同、行業聯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各地出臺支持政策260余項,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區域推進模式,汽車、石化、家電、醫藥等重點行業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近3萬億元,市場滿足率超過50%。通過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2%,資源綜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運營成本平均下降19%,產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智能制造發展穩步向前。
由內而外進行企業智能化改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息技術軟硬件水平不斷提升,服務邊界不斷延伸,為加快推進制造強國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企業上云步伐不斷加快,全國累計上云用云企業超過360萬家。一批行業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加速涌現,成為賦能制造企業智能化轉型的中堅力量。
現階段,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是廣大制造業企業的內生需求,企業亟須找到有針對性、適用、易部署的解決方案來開展智能化改造。其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就是制造企業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實踐者。工信部在培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解決方案創新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隊伍。引導裝備企業、工業自動化供應商、軟件開發商、企業用戶等加速向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已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供應商近百家,服務范圍覆蓋了汽車、紡織、醫藥等90%以上的制造業領域,形成了一支智能制造專業化服務隊伍。二是指導成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聯盟現有會員單位596家,其中符合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規范條件的有174家。組建了北京、安徽、湖南等18個地方分盟,汽車、紡織、建材等8個行業分盟,為區域和行業智能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推動裝備、軟件和解決方案創新推廣。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和示范工廠建設等專項工作,帶動近5萬個關鍵技術裝備與軟件的集成創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級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工業軟件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工信部數據顯示,全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由2019年的172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414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8.5%。今年1—7月,我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1219億元,同比增長8.7%,持續保持增長態勢,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工具和抓手。
智能制造帶動效應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形成了較為顯著的帶動效應,工信部積極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樹立典型標桿,為地區、行業和企業數字化轉型探索了有效路徑。“十三五”時期,遴選了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動了583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建設,探索出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能夠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商業范式深刻變革,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新活力。近年來,工信部圍繞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新型智能產品7個方向重點進行了部署,不僅為企業進行創新實踐開辟了新賽道,也為評價轉型成果提供了新標桿,成效顯著。工信部有關平臺數據監測結果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國制造業企業實現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的比例分別達到9.5%、6.6%、39.5%和10.8%。
2021年,工信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遴選了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凝練了近1200個優秀場景。目前已經培育出1700余家引領行業發展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5500余家區域領軍企業,地方、行業和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的積極性持續提升,智能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與此同時,眾多中小企業智能制造發展仍面臨著困難和挑戰。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時還面臨技術、資金、人才等現實困難,亟須探索標準化、模塊化、精準化的實施路徑,為更多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指引。未來工信部將落實《“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持續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聚焦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細分行業,圍繞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全流程,挖掘一批低成本、模塊化、可落地、易推廣且帶動意義強的智能制造典型場景,建設細分行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實踐推廣路徑。加快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推動規范發展,引導提供專業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務。(記者 鄧聰)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