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0-06





      岷江之畔的四川省眉山市永豐村,種糧大戶王元威一頭扎進金黃稻浪,彎腰捧起一束沉甸甸的稻穗,難掩喜悅:“今年又是豐收年,我家種了3000多畝地,能產2000多噸糧。”


      渤海灣畔的山東省濰坊市一空橋村,村黨支部書記、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萍走進糧倉,彎腰抓起一把麥粒,喜笑顏開地說:“這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我們種的‘濟麥44’,每噸收購價比普通小麥高200元。”


      云南省騰沖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發順的家庭餐廳修葺一新,游客紛至沓來,李發順一邊忙碌著一邊說:“我們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好了。”


      廣袤鄉村大地,一幅幅豐產增收的畫卷,洋溢著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牢記囑托,踔厲奮發。各地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


      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69歲的種糧大戶徐淙祥頂著烈日來到地里,察看玉米和大豆長勢。他撥開一人高的玉米稈,露出滿意的笑容:“莖稈勻壯,籽粒飽滿,又是好收成!”


      近年來,徐淙祥種的玉米、小麥、大豆屢次刷新安徽省單產紀錄。豐收高產靠什么?“良田良種良法是關鍵。”徐淙祥嘿嘿一笑,“腳下的這片示范田,過去是砂姜黑土,低洼易澇。經過土壤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在已是肥沃良田。”


      2010年,徐淙祥開始帶領村民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1000多畝土地,與省、市農科院等單位合作,開展優良品種大田示范。


      在徐淙祥影響下,兒子徐健從經銷農資轉行種糧,95后孫子徐旭東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同樣跟隨爺爺的腳步搞起農業。


      精心種、科學管,風里來雨里去,徐淙祥的皮膚曬得越來越黑,糧食產量也越來越高。2022年夏收,小麥平均畝產超800公斤,再創新高。他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匯報豐收的好消息。


      2022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回信說:“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回信中,總書記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專業合作社同村民簽訂技術聯產承包協議,帶動全村農戶按照統一模式種植5000多畝糧食作物;打算牽頭成立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推動種糧大戶合作研究新品種、交流新技術……徐淙祥說,收到總書記回信之后,大家勁頭更足了,一定多種糧、種好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棋盤般整齊的田地里,稻浪翻滾。“看,田成方、渠相連,盡管今年遭遇高溫干旱天氣,前段時間專家實地測產,實際畝產達到780.2公斤。”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介紹。


      永豐村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3100畝,連片規模種植達1500畝,在四川率先實現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產。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永豐村考察調研時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前段時間,李雪平多了一個身份——“田長”。他帶領20名村民組成耕地巡護隊,定期巡查,助力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到位。


      在永豐村田間地頭,尤其是進入水稻關鍵生育期,村民經常見到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忙碌的身影。馬均帶領團隊在這里扎根20年,將論文寫在“天府糧倉”的大地上。


      采用馬均傳授的稀植壯苗、水肥耦合等關鍵技術,王元威種植稻谷增產10%以上。嘗到甜頭的王元威干勁十足,果斷擴大種植規模,流轉土地從不足300畝擴大到3000多畝。


      如今的永豐村,建成了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村民們靠田吃田、藏糧于技,和省里的農技專家一起辛勤耕耘,日子越過越紅火。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各地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交出了沉甸甸的豐收答卷: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2021年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


      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高里街道一空橋村,走進麥收之后的地里,套種的玉米和大豆郁郁蔥蔥,長勢正好,張萍撥開齊腰高的豆苗,一串串豆莢躍入眼簾:“瞧,這是明星品種‘齊黃34’,結莢多,莢大粒大。”


      “老張打理得不錯!”同行的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徐冉走進地中央,察看豆苗長勢,頻頻點頭。他告訴記者,“齊黃34”是一個高蛋白、高脂肪、高產廣適的大豆新品種,“通俗講,就是每斤大豆能比一般大豆多榨兩錢油,多出三兩豆腐。”


      種植優質新品種,讓一空橋村村民笑容更甜、腰包更鼓。


      2014年,在外做生意的張萍回到家鄉。彼時,村民種植普通品種小麥,加之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經營方式,收入不高。張萍牽頭成立惠民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努力讓農業經營有效益。


      2018年,一空橋村迎來重大轉機。當時,全國優質麥(強筋麥)示范區項目落戶村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趙振東院士團隊來到這里,對24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反復對比、優中選優,最終選擇種植“濟麥44”。


      在合作社面粉加工車間,張萍從麥粒堆里撈起一把,向記者介紹:“看,顆粒飽滿、色澤光亮,品質好、賣相好,每噸收購價比我們以前種的小麥高200元,糧商搶著收,農民搶著種。”


      隨著畝產從800斤攀升至1300多斤,“濟麥44”種植面積從1800畝擴大到1萬多畝,一空橋村成為全國知名的優質麥示范種植區。


      看到新品種帶來的實惠,一空橋村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合作社去年種了600畝‘齊黃34’大豆,今年擴至1000畝,明年準備再增加500畝。”張萍說,無論是小麥還是大豆,品質優才能價錢高。


      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廣袤田疇間,質量興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兩山夾峙,翠色入眼,車窗外閃現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大棚,陜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到了。2020年4月,在金米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直播平臺,點贊當地特產柞水木耳——“小木耳、大產業”。


      兩年多來,鄉親們努力做大規模、做長鏈條、做強品牌。


      柞水縣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技術團隊,建設院士工作站,研發出5個適生能力強、種植產量高、推廣前景好的優質黑木耳示范菌種,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一批珍稀食用菌。“柞水黑木耳每斤賣到35元,而玉木耳、金木耳每斤可分別賣到80元、150元。”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說。


      走進一個木耳智能大棚,只見村民們像穿糖葫蘆一樣,正用繩子將一個個木耳菌包穿掛在鋼架上。“這是今年第二季木耳,再過半個月木耳就可以長出來了。”村民趙琴說,種木耳,過去得“泡”在地里,現在用手機可隨時掌握棚內溫度、濕度等關鍵信息,遠程察看木耳長勢,還可以遙控進行通風、遮陽、灌溉等。


      種木耳越來越輕松,但質量要求卻越來越嚴格。在金米村展銷中心,拿起一包木耳,一掃二維碼,種植、采摘、晾曬、分揀、檢測、包裝等各個環節信息,一目了然。去年以來,柞水縣制定發布柞水木耳產品和技術規程標準,建立健全木耳質量追溯、檢測體系等。“我們要把柞水木耳這張金名片越擦越亮。”李正森說。


      盯著市場調結構、調品種,著力促進提質增效,農業發展新動能不斷釋放。這些年,“米袋子”“菜籃子”品種更加豐富多樣,棉油糖膠穩定發展,肉蛋奶、水產品、果菜茶供給充裕;品質持續優化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


      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大家看,這是毛竹山村明星品種——藍玉葡萄,正是最甜的時候,想吃的趕緊下單……”站在葡萄園里,正在直播的王建政對著手機屏幕侃侃而談。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才灣鎮南一村毛竹山自然村,8月正值葡萄采摘季節,越來越多的村民像王建政一樣成了網絡主播,面向各地網友推銷自家的葡萄。


      在毛竹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葡萄園,全村葡萄年均產量超過100萬斤,人均年收入3.5萬元。電商直播,是毛竹山村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一個縮影。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毛竹山村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推動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中午時分,記者在村口碰到快遞員謝多榮。他一邊忙著打包,一邊介紹:“我們在這里專門設置寄送點,一天取貨兩次,忙不過來。”


      “以前坐等水果商人上門來收購,現在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一部分,價格提高了一倍。”王建政說。


      越來越走俏的葡萄,帶火了毛竹山村的旅游,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村里農家樂、小賣部已有36家,生意紅火。


      眼下,南一村正在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規劃建設民宿風情體驗區、生態風光體驗區、農產品交易服務中心等項目。“我們發揮鄰近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的優勢,發展生態農業、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不斷壯大鄉村產業。”南一村黨總支書記王軍榮說。


      現如今,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的地方,還有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閑觀光功能,獨具魅力的文化體驗功能。


      發掘新功能新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載體新模式,激活了一個個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青山環抱,古木參天,溪水潺潺,云南省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聚居村寨,游客絡繹不絕,鄉親們的生活正在悄然變化。


      2020年6月,司莫拉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司莫拉佤族村73戶人家全部入股。清水鄉副鄉長、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介紹,兩年多來合作社啟動幸福佤鄉綜合開發項目,將司莫拉的7條巷道串聯成游道,分別植入大米粑粑、佤族繪畫、佤族服飾、飲品茶藝等不同特色業態,形成一巷一特色,建成幸福餐廳、大米粑粑廠、特色小吃街等。


      保護性發展,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綠樹掩映的寨門,干凈整潔的火山石路,修葺一新的民俗文化陳列館,黃墻黛瓦的農家屋舍,隨處可見牛頭圖騰的立柱……走進寨子,濃郁的佤族風情撲面而來。


      佤寨大變樣,體驗更豐富,發展也打開了新空間。過去,村里組織種茶,但始終沒能打開銷路,村民視茶樹為負擔。現在,合作社與云南省農科院合作開發“司莫拉系列”特色農產品,讓農產品變伴手禮,散裝茶包制成精致紅茶,售價漲了數倍。


      過去,村民孟家留一家三口在外打工,日子過得平淡。而今,孟家留在幸福餐廳工作,妻子在特色小吃街擺攤,兒子在景區開觀光車,家庭年收入超過15萬元。


      “2021年,司莫拉佤族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0元,比2019年增加7412元。”趙家清說。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寨口,陽光下,“讓幸福的地方更幸福”紅色大字格外耀眼。


      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放眼全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轉型升級,休閑旅游、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讓農村群眾的日子更紅火。(記者 侯琳良 肖家鑫 強郁文 記者王明峰、韓俊杰、龔仕建、李茂穎、李縱參與采寫)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農業發展要加快“綠起來”

      農業發展要加快“綠起來”

      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量問題已得到較好解決,但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現為一般農產品不缺、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足。為此,必須用綠色理念發展農業,在投入品使用、產地環境保護、生產方式、支撐體系等方面要有一系列深刻調整;...
      2017-03-23
    •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做好四篇文章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03-29
    • 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高投入、高消耗,資源透支、過度開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節本增效、節約增收。
      2017-05-09
    • 4月份全國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平穩

      4月份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呈現生產形勢穩中向好、市場供給總體平穩、二三產業量效齊增、固定資產投資逐步回升的局面。
      2017-05-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