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之“便” 見證交通之“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0-07





      農村公路進村連戶,廣大農民群眾“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高鐵網絡不斷延伸,早上在西安吃泡饃、中午到成都吃火鍋變為現實;“無紙化”服務、“刷臉”登機,民航航班正常率較十年前提升了13.2個百分點……


      筑路架橋,周行八方。過去的十年,中國交通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運輸服務能力、品質和效率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初步實現。


      10月1日,上海市的裴女士正在忙著收拾東西,為第二天回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老家做準備。


      “高鐵干凈又舒服,只要三四個小時就到了,過完節再把老人接來上海一起住段時間。”裴女士直言,這樣的便捷在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2012年,裴女士的丈夫在寧波工作,她和孩子從泗陽縣老家去探親,每次早上5點多就得出家門,搭上從縣城到南京的大巴,到了南京客運汽車南站,還得再換車,晚上十一點才能到寧波。


      “淡季還好,要是趕上國慶這種旺季,有時候座位也沒有,只能坐在過道的小板凳上,孩子每次都暈車得厲害。”裴女士回想道,“孩子他爸一直想把家里老人也帶去寧波轉轉,但是一想到要坐這么久的車,擔心老人身體吃不消,只能作罷。”


      2019年,泗陽縣終于通了高鐵,雖然去寧波還得從徐州換乘,但路程時間已經縮短到了六、七個小時。自2020年12月連淮揚鎮鐵路開通運營后,從泗陽縣到寧波5個小時就可直達。


      京津通勤十年的冀先生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國鐵路在服務、速度、舒適等方面的不斷進步。


      冀先生于2012年到天津做生意,剛開始是從北京開車去天津,2012年京津城際發行銀通卡后,他開始乘坐京津城際列車通勤。現在每周往返一次京津,單程通勤1小時25分鐘。


      “如果不是京津城際交通的便利,我可能不會來天津拓展生意,家里人也不放心讓我來津發展。”從原來的一家店到現在的一百多家店,在這十年間,冀先生不斷拓展自己的生意版圖。


      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離不開交通先行。


      回望過去這十年,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建成了過去想建而沒有建成的一大批重點工程,迎來了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歷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速完善,有力促進了國內國際循環暢通。


      到2021年底,我國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6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446.6萬公里,機場和航線數量分別為250個、5581條,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2.8萬公里,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659個,郵政快遞營業網點41.3萬處。


      其中,2012年到2021年底,鐵路、公路增加里程約110萬公里,相當于繞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覆蓋率均超過了95%。農村公路十年凈增了90多萬公里。到2021年底,公路網的密度達到了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長了24.6%。


      ——綜合交通服務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貨周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郵政快遞業務量等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從2021年數據來看,平均每天約有超過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飛機起降2.68萬架次,快件處理接近3億件。高峰時,平均每天鐵路開行旅客列車超過1萬列,高速公路流量超過6000萬輛次。


      轉型升級步伐也在不斷加快:京張高鐵開啟了中國智能鐵路新時代;高速公路實現“一張網”運行;全國10余座自動化碼頭建成投運;數字航道基本覆蓋長江、西江干線;234個機場實現了“無紙化”便捷出行。


      ——交通運輸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充分發揮,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強保障。


      川藏鐵路開工建設,和田至若羌鐵路開通運行,中西部鐵路營業里程達到全國比重的60%;完成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兜底性目標任務;主要城市群城際鐵路加速成網,公路“斷頭路”和“瓶頸路段”加快消除,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基本實現……


      國內國際間、跨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人員物資往來運輸更加便捷,資源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降至14.6%,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強有力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司長鄭劍在近日的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將以《“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落地落實為抓手,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強化支撐引領,增強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服務能力。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強化一體融合銜接。(記者 王璐 實習記者 袁小康)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