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齊發力 超6000億元投至基礎設施領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0-22





      對于一些基建項目面臨的資金難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正在發揮關鍵作用。近期,政策性銀行設立的基礎設施基金均披露了資金投放進度,加大對重大基建項目的支持力度。分析認為,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助于引導金融機構協同加大基建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起到促投資、穩增長的效果。


      政策性銀行積極支持基建


      今年下半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先后成立基礎設施基金,并于近期公布了總計6743億元資金投放情況。


      截至9月20日,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累計已投放資本金3600億元,支持項目超800個。


      截至10月12日,農發基礎設施基金完成2459億元的投放,支持基礎設施領域項目1677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近3萬億元。


      截至10月12日,進銀基礎設施基金完成684億元基金投放任務,支持114個重大項目,帶動項目總投資近萬億元。


      從三大政策性銀行公布的具體投向來看,上述基金主要投向的領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農業農村、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等。


      國開行表示,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重點投向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明確的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重大科技創新、職業教育等領域,以及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


      農發行表示,基金全部用于支持國家明確的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城鄉冷鏈和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基礎設施八個領域,其中,支持水利項目229個、金額370億元,交通基礎設施項目140個、金額521億元,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項目888個、金額994億元,職業教育項目82個、金額75億元。


      進出口銀行表示,向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投放基金462億元,占比67.6%;向能源基礎設施領域投放基金65億元,占比9.5%;向產業園區及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領域投放基金35億元,占比5.1%。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表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業務會主動開拓、發掘既有市場前景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投融資項目,涉及的領域是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或落后地區經濟發展。這些領域投資額度大、建設周期長、風險大、收益率低,商業性金融一般不愿或較少涉及。但這些項目對經濟長遠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需要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介入才能彌補這些領域的“空白”,例如高新技術產業、“兩基一支”項目、農業、中小企業貸款等。因此,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可以在業務領域上對商業性金融進行一系列的補充。


      對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寄予厚望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一些重大項目建設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制約了國家重大基建和工程項目投資。其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發揮重要作用。今年6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對如何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提出相關要求。


      6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對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要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并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對接機制。


      6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于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


      7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依法合規做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投放等工作,強化激勵、不搞地方切塊,成熟項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


      8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項目的基礎上,再增加3000億元以上額度。


      銀保監會政策銀行部主任周民源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積極擴大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有效投資是穩經濟的重要支撐之一。基礎設施在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全局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銀保監會推動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充分發揮中長期融資優勢,主動作為,積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全周期融資需求。


      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政策性銀行承擔了“逆境救市”的職能,在經濟承壓時期,通過加大信貸投放,來實現寬信用、促投資、穩增長的效果。此外,由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定向性,不會產生大量的貨幣再創造,確保了資金的精準滴灌,可以做到不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


      引導商業銀行發放配套貸款


      對于一些基建項目而言,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補位,有助于引導商業銀行發放中長期低成本配套貸款,吸引民間投資。從實踐來看,隨著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逐步落地,商業銀行對相關項目配套融資力度也進一步加大。


      比如,在國開基礎設施基金完成蘇臺高速項目1.38億元資本金投放后,農業銀行跟進完成對該項目的1.32億元貸款投放;截至9月27日,光大銀行已投放6筆國家重大項目配套融資,投放金額超億元。


      不少重大項目投資規模大,若項目資本金達不到一定條件,商業銀行無法發放項目貸款,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通過補充項目資本金,撬動市場資金,讓更多基建項目達到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的資本金條件,推動項目快速開工。


      在金融體系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各有優勢,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據田惠敏介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在資金運用、業務范圍、經營方式等方面形成互補。比如,開發性金融機構主要從事中長期貸款,商業性金融機構則可以發放流動資金貸款,這樣就可以與中長期貸款配套,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以發債作為主要資金來源,而發行這些債券的基礎是國家信用,有利于克服商業性金融資金周期比較短的缺點,因而可以從事一些建設周期比較長、資金回收慢的項目,這樣可以彌補商業性金融機構的不足。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提醒,對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資應把握市場化原則,自負盈虧,保本微利,為實現持續性健康發展,需做好投后管理、風險防控等工作。


      轉自:新華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